跳到主要內容

至理至智,至情至性 ─ 李振明的「後文人彩墨」 |文/李君毅


圖/2012〈裂斷 ‧延異〉237×47cm×5-李振明
--------------------------------------------------------------------------

至理至智,至情至性 ─ 李振明的「後文人彩墨」

李君毅/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副教授

縱觀當代台灣藝壇,在水墨畫的創作、教學及理論各方面能兼善者,李振明可說是其中翹楚。他的作品從本土關懷出發,借用隱含寓意的圖像,通過畫面結構的縝密佈局,以不拘一格的媒材技法細心經營,創造出獨樹一幟的個人風格。而經過多年的創作實踐,李振明更歸結出一套思想架構,提出所謂「後文人彩墨」的概念。他不但為當代紛繁雜沓的水墨藝術作出理論性的建構,同時在講求學術化與專業化的教育體系中,也為水墨畫學子提供系統性的學理依據。
李振明藝術風格的形塑,離不開他成長經歷的客觀環境與時代背景。上一世紀的八十年代,台灣的經濟奇蹟帶給藝術發展新的契機。不僅展示當代藝術的美術館陸續成立,商業畫廊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台灣戰後土生土長的年輕藝術家遂有更多元的發揮空間,促使他們在創作上勇於求新求變。李振明雖然在師範大學美術系及研究所學習,卻沒有被當時學校奉行的傳統教學方式所囿限。他畢業後即以創新的繪畫風格屢獲獎項,逐漸於台灣藝壇顯露頭角。由於個人的興趣與工作的機遇使然,李振明曾長時期專注於設計教學,因此其創作也往往帶有強烈的設計意味。他善用點線面的視覺元素、幾何性的畫面組合、平衡對稱的構圖,以及重覆排列的圖像,讓作品呈現出一種偏向理性思維的嚴謹作風。有別於以筆墨表現為本、以抒發性靈為旨的傳統文人畫,李振明的「後文人彩墨」似乎更強調理智與知性的精神。他的這種藝術追求,在台灣水墨畫界可謂異軍突起,帶動了一股新的創作方向及力量。
若跟同樣具有設計背景的香港水墨畫家王無邪作比較,李振明的創作雖然皆屬於理性範疇,但對於主題內容的選擇與處理,卻富有更多人文的氣息以及感性的成份。王無邪那種不食人間煙火的山水,反映的是現代主義機械文明下冰冷淡漠的世界,而李振明的作品則帶有內斂沈婉的思想情感,處處蘊含他對現實的關懷與人生的感悟。個性率直敦厚、熱情開朗的李振明,從小成長於台灣嘉義。在南部淳樸鄉風的孕育下,他熱愛著這片土地上的人事物,順理成章地取之為日後創作的素材。當他踏入藝壇的時候,又正是本土意識開始茁壯興起,鄉土主義成為了文藝界的主流思想。李振明正好投入這股新思潮中,把他對台灣社會文化政治諸現象的所思所感,通過其鍾愛與擅長的水墨畫媒材,細膩精微地展現於作品中。當時同為鄉土水墨畫健將的袁金塔,雖然跟他的出身與學習經歷相似,且兩人的藝術觀念也頗多共通之處,但在其繪畫風格上卻大異其趣。袁金塔的鄉土寫實手法更直接更通俗,往往訴諸直觀式的情感抒發,表現出輕鬆詼諧的視覺趣味。李振明則屢屢通過審慎的思考過程,將心中意緒進行藝術語言多層次的加工淬練,使作品具有讓人涵泳回味的空間。
李振明從早年的鄉土繪畫到成熟期的「後文人彩墨」創作,皆取材自個人生活的切身經驗,表達他對台灣這塊土地的愛與憂。他的作品明確地以本土認同為議題取向,而最令人津津樂道的是其筆下的番薯形象,巧妙地象徵台灣外表平凡卻內藏強大的韌性及生命力。李振明也喜愛描繪野生禽鳥,他以精確的標本插圖方式,將圖像置於曖昧性的平面空間中。在這種科學理性的生態記錄表象下,其實隱含的是他深刻沉痛的控訴,以警惕現代文明的人為污染對島嶼生靈的禍害。他的畫還經常出現花草蟲魚或獸骨貝殼,同樣是其發自內心的真誠呼喊,來提醒島民生態保育的重要及迫切。這些台灣土地孕育的親切圖像,在李振明刻意組構的畫面中,往往呈現出如祭壇儀式般森然有序的排列,仿佛隱隱透出一股肅穆凝重的宗教氛圍。對於台灣盛行的民俗宗教所存在的神秘力量,他也通過不少作品來關注與思索。李振明時而直接利用菩薩的莊嚴慈相,以示祈天庇祐斯土斯民的心意,他有時則將圖像跟書法印章串連成帶有道教符咒的意象,藉此表達禱請神明賜福避禍的期盼。



除了個人的創作備受藝壇肯定外,李振明多年來任教於母校師大美術系,對於水墨畫的教育與學術研究,也作出了卓然有成的貢獻。他始終抱著滿腔熱血投入教學工作,而在其循循善誘與殷勤獎掖下,不少後進學生也陸續於台灣藝術界出人頭地,如莊連東、孫翼華、華健強及林洪錢等,為其倡導的「後文人彩墨」增添生力軍。近年來李振明更積極參與兩岸三地以及亞洲各國的藝術交流,同時數度在台灣籌劃主持大規劃的國際學術研討活動,煞費心思地致力於水墨畫的普及深化與當代轉化。他可說踵武相承了劉國松的畢生職志,以己達達人的精神追求創建水墨畫的新傳統,並力圖確立台灣於中國當代藝術發展中的歷史定位。李振明努力不懈的苦心孤詣,將引領台灣美術在新時代的衝激下繼續茁壯成長。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最新► 從學院出走大院子∣李振明創作展🔶11.23_15:00開幕

  從學院出走大院子∣李振明創作展 展期:2024.11.20-12.11 地點: 台北‧大院子藝術空間 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248巷10號 從師大藝術學院院長卸任退休後 日子過得比較悠閒 常漫步在師大與臺大之間的日式建築聚落群裏 在巷弄間...... 感受日本時代昭和町的人文氛圍 那裏有一庭磚墻院落 是原來的日本海軍招待所 整修為 大院子藝術空間 在都會喧囂中 保留著幽靜氣息 依然忙碌的生活 可以抽空來看看我的畫展 從學院出走大院子丨李振明創作展 2024-11.23_15:00開幕 看完畫展 後院佗寂的角落 可以歇歇 …… 2024〈白頭相偕〉103×93cm 李振明 2024〈岩上夏蕨〉84×68cm 李振明 2024〈院落小景〉68×68cm   李振明 2024〈岩下春草〉58×58cm   李振明 2024〈大院子小角落之白頭翁〉58×58cm   李振明 2024〈紅嘴山鵲〉90×60cm   李振明 2024〈院落乍光〉99×68cm   李振明 20242024〈雙覓〉68×68cm   李振明 2024〈雙鷗〉49×90cm   李振明 2024〈礁岩〉120×94cm   李振明 2024〈錢幣草〉58×58cm   李振明 2024〈大院子小角落之野鴿子〉58×58cm   李振明 ………….

試論李振明作品中的美學底蘊及在地關懷 |文/ 曾霆羽

  試論李振明作品中的美學底蘊及在地關懷 曾霆羽 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博士 現任職於山東理工大學美術學院     李振明老師是我學院時期的老師,同時也是我的碩士和博士的導師,因此無論是他的教學或是創作思想對於我都有相當大的啟迪和影響,在此學生致上萬分謝意。同時我也懷著敬意,關於李老師的創作說明幾點感想。       李老師出生於 1955 年,如果從現代美術發展史來看幾個藝術思潮的時間點,在李老師的成長及藝術發展過程中,經歷包括如 1960 年代發軔的現代水墨、 1970 年代出現的鄉土寫實、 1980 年代的後現代多元紛呈、及延綿至今尚難明確定義的當代藝術。細究李老師的創作理念及水墨繪畫,作品中顯而易見其對時代流轉下美學課題的精準拿捏,將具有時代意義之眾相,在有法有度的反芻後,適時適地的聚結成畫,因此關於李老師的作品,我想從四個面向來談,一、膠點撞墨的現代性。二、文本挪用( textual appropriation )的後現代性。三、連圈走筆的古典性。四、生態關懷的在地性。   一、 膠點撞墨的現代性 : 創作簡言之就是透過客觀物質將主觀情思具像化。這個具像化過程則仰賴媒介方法,媒介和方法指的是藝術創作中的物質材料及建構物質材料的邏輯,在水墨繪畫的範疇中,指涉的大抵是筆、墨、紙、硯所運動複合出的平面痕跡,在水墨繪畫的古典語境中,這種平面痕跡在歷時悠久累積下,被歸納總結為「筆墨」為尚的美學系統。時至 1960 年代,台灣的現代水墨開始發展,現代主義的思維簡言之就是讓繪畫離開「模擬」,進入繪畫彰顯的即是繪畫本身,對於大抵在「模擬自然」的前提下體現「筆墨美學」的古典水墨而言,現代水墨是對古典水墨的一種出格動作,在此邏輯下發展出以展現水墨媒材自身的抽象美學,也由此展開劉國松老師所言 : 「 畫家與科學家沒什麼兩樣,畫家也要像科學家一樣,在畫室裡不停地實驗創造。 」這種對媒介方法的「理性」和「思辨」正是現代主義中的核心價值,因此如何實驗探索媒材,並從中建構個人風格是現代水墨發展中相當重要的發展邏輯。     從現代水墨發展的語境中閱讀李老師的作品,顯而易見的可以看到他對於非筆墨的探索用力之深。閱讀其作品,貫穿整體的視覺樣態的一種質地,有時如 19...

大聲喝出革筆的命:歸零高—劉國松現代水墨符號系統的解構再創 李振明

大聲喝出革筆的命:歸零高— 劉國松現代水墨符號系統的解構再創 李振明 (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韓國東國大學美術系客座教授) 本文發表於: 李振明,〈大聲喝出革筆的命:歸零高—劉國松現代水墨符號系統的解構再創〉,《劉國松現代水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輯》,山東博物館, 2013/4/26 。 摘                 要 劉國松先後在港台提出「革筆的命」、「革中鋒的命」,對歷來水墨傳統主流文人繪畫一系,一向被視為變革最後底線的書法性筆墨的直接挑戰,莫非是期待激盪出水墨的現代化,而當年所倡導的「現代水墨」一詞,似乎也已成為有所特定指涉的水墨時潮,只是其標舉象徵的意義似乎一直影響到後來。 要將中國的繪畫從摹仿的停滯起死回生,迅速有效的矯枉有時必難免要過正,雖然劉國松也嘗試給予傳統文人畫所標榜的「筆墨」以嶄新的詮釋:「筆就是點和線;墨就是色和面;皴就是肌理。」或許在那個年代,新的詮釋效應之不可得,唯得另立論以爭,先破後立革了命歸零再拉高,生命將會為自己找出口,如果我們能夠相信東方畫種的水墨仍具生命力的話。 劉國松提倡現代水墨,從初始被懷疑批判,不悔的鬥士始終不改初衷,堅持以往,最後歷史的見證,給予不變的思想信仰高度的肯定。不只在台灣 2008 年獲頒國家文藝獎, 2011 年大陸中國文化部、中國藝術研究院等有關方面更授予劉國松第一屆中華藝文獎終身成就獎。 藝術必植根於生養的土地,劉國松祖籍山東,成長於台灣,一生為藝術闖蕩,奔波世界各地,與他的先行者嚮往藝術之都巴黎,步向戰後藝術主場紐約,移居生活創作,藉以進入世界藝術潮流的作法不同,奔波之餘的他始終居處於華人土地中港台之間。 劉國松嘗謂現代水墨就是台灣展現海島文化的特色,吸收融合各種文化,在這片土地上創造出來的本土繪畫。「現代水墨」風潮,從台灣而香港而大陸,另稱「實驗水墨」的反思創新作風,透過試探開拓,在這半世紀以來,帶著實驗性、強調現代化的創新水墨,雖未必是華人水墨發展的主流,卻確實是活躍於這段時期,非常有別於既有傳統文人畫脈絡的一新繪畫體系。 在看似顛覆的作法中,「革命」只是做為反叛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