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衝撞與協商----李振明水墨語言的當代突圍 |文/ 莊連東


圖/ 2014〈水筆仔與招潮蟹〉91×98cm-李振明
------------------------------------------------------------

衝撞與協商----李振明水墨語言的當代突圍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教授 莊連東

前言

    臺灣當代水墨創作者長期以來必要以新構水墨語言的具體實踐,回應時代浪潮的挑戰。他們以貼近自身特質並體察外在環境條件後,結合主客觀優勢的敏銳度,進行個人創作模式的形構,個人特質體現在性格對創作思維與態度的影響,外在環境因素則牽動水墨承繼傳統,接軌當代與落實本土化相關問題彼此消長的歷程。至於主客觀優勢是創作者衡量個人學習歷程與生命經歷所累積的能量,作為創作利基的判斷,而敏銳度決定創作靈感觸發的原動力。四者合一齊備,形塑創作者獨具的風格,而寫就此章水墨新頁,李振明的創作型態正是多方融合與展現個人強大力量的典範,並為臺灣當代水墨的風貌寫下新頁。

兩端游移----之間的共舞

    出生於1950年代的李振明,藝術的學習歷程正值兩極化思想對立的時期,他所面對的創作環境是歷經抽象水墨顛覆風潮後,傳統反撲勢力仍然強大,在容許與反對嘗試建構水墨新語彙的拉鋸爭論中求其平衡的時代,創作的情狀正如李振明性格中勇於突破框架又力求圓滿和諧的特質,必需抉擇在兩難中求全。

    於是,同時呼應早期李振明西畫學習背景與多年設計課程教學經驗,在轉化為水墨創作養分時的相互融通。他透過畫面異質元性元素並置製造視覺衝突與調整美感氛圍和諧相融的矛盾運作,在兩種不同手法的平衡關係中形塑作品的獨特風采,成為李振明建構創作模式的鮮明方法。亦即以兩面性處理的形式,同時擴張差異的張力以凸顯視覺焦點的強度,與連結共同質性以調和畫面個別特徵。因此,李振明的作品往往在於失序性與秩序化之間共譜水墨既熟悉又陌生的新語言系統。

矛盾鋪排----同構的旋律

    李振明的創作策略是先以異質元素並置的方式衝撞傳統水墨和諧統調的作法,因為差異,於是有了新鮮的視覺效果,同時有了討論與思考的空間。所謂「異質性」所涵蓋的範疇,李振明運用的層面多樣而深刻,包括圖像、佈局、技法都作深入的探究。然後再以美感與意境與設計性結構統合畫面,尋訪畫面統一性的效果。

一、「星座式」鋪陳的多義表述

    對於圖像的選擇,李振明意圖將自然圖像與人文符號作外在非相關性的鋪排,他觀照圖像的範圍很大,從自然的岩石、水鳥到宗教的佛陀雕像、電音三太子像,都可以在同一畫面並置出現,然後一如阿多諾「星座式」理論中,滿天散佈的各種片段語言的羅列,當然也在語彙解讀的模式中,體現阿多諾「謎語特質」的內在意義串接效應。李振明的作品圖像元素,在看似片段分裂的無機組合中,隱約蘊藏有機意涵連結的密碼,於是在強烈圖像差異的背後,隱然存在強大整體的想像。圖一

二、「散置式」空間的結構設計

    墨質圖像同構,合理空間的破壞是必要的手段,隨意的散置成為容許差異共存的策略。當然也必定造成畫面凌亂的後果。而在取得圖像散置產生多義語彙與視覺空間平行位移的新水墨形式之際,透過設計性的理性安排,則巧妙的將凌亂的畫面整合在秩序的空間結構中。這種結構或以符應視覺原理中群化原則的相互聯繫、抑或是結合視覺心理下完形狀態的整體感應,當然也透過外在空間切割的具體形式,完善畫面的整體性考量。圖二

三、「隨意式」揮灑的美感對應

    李振明的技法處理融貫中西且獨樹一格,他以素描式精密描繪圖像的細節,以墨韻堆積的方法營造厚實的肌理層次,意圖突破傳統水墨欠缺寫實表現的限制,增強水墨圖像語言的力度以符合當代高度視覺化的社會需求。另一方面,文人書畫筆墨自由揮灑的自在則又巧妙的調和了畫面的嚴謹理性,讓的趣味相互輝映也互融一體。於是,表現技法形塑他作品中既典雅細緻又抒放灑脫的雙重美感氛圍。圖三

以險突圍----「熟」共創的新局

    李振明賦予了台灣當代水墨嶄新的語言風貌,透過「製造陌生後再求其熟悉」的創作模式運作,讓畫面的構成元素形成極大化的差異,營造陌生感以尋求水墨新語彙的言說空間,這份水墨畫的陌生感先以互不相干的圖像類型同構、隨意散置的空間凌亂處理,或是極端工細的寫實技法被放大觀看,然後再透過熟悉的內部意義聯繫,共同的視覺規律統合,以及典型的傳統筆墨美感導入,讓陌生的新奇意象得以彰顯,同時,亦能回歸熟悉的美學秩序。對於台灣當代水墨的發展,莫衷一是又企求出新的時刻,無疑是一記以險突圍的高招。

    因為,得以超脫傳統水墨完備體系的框架,也因為,新奇的水墨語言得以提供當代水墨創作活動更多的思考與想像。而」意象的相互疊合,則將的效益得以具體落實。

結語


    從個人性格特質、成長學習背景到生命經歷的清楚認識,在洞察時代趨勢與敏銳的創作思維運作下,李振明統合主客觀優勢,以無畏與睿智的精神進行臺灣當代水墨的革新工程,在充滿矛盾兩難的情境中,以矛盾並置轉換的創作模態解決兩難的困境而別出新意。顯然,因為他的示範,對於後輩水墨創作學子在尋求個人突破困境,建立自我創作方法的實踐過程,具有啟發的作用,也為當前臺灣水墨畫多元風格的繽紛繁盛,立下標竿的典型。

---------------------------------------------------------------
圖一1998〈庇佑斯土〉69×69cm


圖二2002〈漬巖遺跡-隘門〉96×72cm


圖三2017〈八卦山大佛之山澤艮兌〉127×96cm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最新► 從學院出走大院子∣李振明創作展🔶11.23_15:00開幕

  從學院出走大院子∣李振明創作展 展期:2024.11.20-12.11 地點: 台北‧大院子藝術空間 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248巷10號 從師大藝術學院院長卸任退休後 日子過得比較悠閒 常漫步在師大與臺大之間的日式建築聚落群裏 在巷弄間...... 感受日本時代昭和町的人文氛圍 那裏有一庭磚墻院落 是原來的日本海軍招待所 整修為 大院子藝術空間 在都會喧囂中 保留著幽靜氣息 依然忙碌的生活 可以抽空來看看我的畫展 從學院出走大院子丨李振明創作展 2024-11.23_15:00開幕 看完畫展 後院佗寂的角落 可以歇歇 …… 2024〈白頭相偕〉103×93cm 李振明 2024〈岩上夏蕨〉84×68cm 李振明 2024〈院落小景〉68×68cm   李振明 2024〈岩下春草〉58×58cm   李振明 2024〈大院子小角落之白頭翁〉58×58cm   李振明 2024〈紅嘴山鵲〉90×60cm   李振明 2024〈院落乍光〉99×68cm   李振明 20242024〈雙覓〉68×68cm   李振明 2024〈雙鷗〉49×90cm   李振明 2024〈礁岩〉120×94cm   李振明 2024〈錢幣草〉58×58cm   李振明 2024〈大院子小角落之野鴿子〉58×58cm   李振明 ………….

試論李振明作品中的美學底蘊及在地關懷 |文/ 曾霆羽

  試論李振明作品中的美學底蘊及在地關懷 曾霆羽 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博士 現任職於山東理工大學美術學院     李振明老師是我學院時期的老師,同時也是我的碩士和博士的導師,因此無論是他的教學或是創作思想對於我都有相當大的啟迪和影響,在此學生致上萬分謝意。同時我也懷著敬意,關於李老師的創作說明幾點感想。       李老師出生於 1955 年,如果從現代美術發展史來看幾個藝術思潮的時間點,在李老師的成長及藝術發展過程中,經歷包括如 1960 年代發軔的現代水墨、 1970 年代出現的鄉土寫實、 1980 年代的後現代多元紛呈、及延綿至今尚難明確定義的當代藝術。細究李老師的創作理念及水墨繪畫,作品中顯而易見其對時代流轉下美學課題的精準拿捏,將具有時代意義之眾相,在有法有度的反芻後,適時適地的聚結成畫,因此關於李老師的作品,我想從四個面向來談,一、膠點撞墨的現代性。二、文本挪用( textual appropriation )的後現代性。三、連圈走筆的古典性。四、生態關懷的在地性。   一、 膠點撞墨的現代性 : 創作簡言之就是透過客觀物質將主觀情思具像化。這個具像化過程則仰賴媒介方法,媒介和方法指的是藝術創作中的物質材料及建構物質材料的邏輯,在水墨繪畫的範疇中,指涉的大抵是筆、墨、紙、硯所運動複合出的平面痕跡,在水墨繪畫的古典語境中,這種平面痕跡在歷時悠久累積下,被歸納總結為「筆墨」為尚的美學系統。時至 1960 年代,台灣的現代水墨開始發展,現代主義的思維簡言之就是讓繪畫離開「模擬」,進入繪畫彰顯的即是繪畫本身,對於大抵在「模擬自然」的前提下體現「筆墨美學」的古典水墨而言,現代水墨是對古典水墨的一種出格動作,在此邏輯下發展出以展現水墨媒材自身的抽象美學,也由此展開劉國松老師所言 : 「 畫家與科學家沒什麼兩樣,畫家也要像科學家一樣,在畫室裡不停地實驗創造。 」這種對媒介方法的「理性」和「思辨」正是現代主義中的核心價值,因此如何實驗探索媒材,並從中建構個人風格是現代水墨發展中相當重要的發展邏輯。     從現代水墨發展的語境中閱讀李老師的作品,顯而易見的可以看到他對於非筆墨的探索用力之深。閱讀其作品,貫穿整體的視覺樣態的一種質地,有時如 19...

大聲喝出革筆的命:歸零高—劉國松現代水墨符號系統的解構再創 李振明

大聲喝出革筆的命:歸零高— 劉國松現代水墨符號系統的解構再創 李振明 (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韓國東國大學美術系客座教授) 本文發表於: 李振明,〈大聲喝出革筆的命:歸零高—劉國松現代水墨符號系統的解構再創〉,《劉國松現代水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輯》,山東博物館, 2013/4/26 。 摘                 要 劉國松先後在港台提出「革筆的命」、「革中鋒的命」,對歷來水墨傳統主流文人繪畫一系,一向被視為變革最後底線的書法性筆墨的直接挑戰,莫非是期待激盪出水墨的現代化,而當年所倡導的「現代水墨」一詞,似乎也已成為有所特定指涉的水墨時潮,只是其標舉象徵的意義似乎一直影響到後來。 要將中國的繪畫從摹仿的停滯起死回生,迅速有效的矯枉有時必難免要過正,雖然劉國松也嘗試給予傳統文人畫所標榜的「筆墨」以嶄新的詮釋:「筆就是點和線;墨就是色和面;皴就是肌理。」或許在那個年代,新的詮釋效應之不可得,唯得另立論以爭,先破後立革了命歸零再拉高,生命將會為自己找出口,如果我們能夠相信東方畫種的水墨仍具生命力的話。 劉國松提倡現代水墨,從初始被懷疑批判,不悔的鬥士始終不改初衷,堅持以往,最後歷史的見證,給予不變的思想信仰高度的肯定。不只在台灣 2008 年獲頒國家文藝獎, 2011 年大陸中國文化部、中國藝術研究院等有關方面更授予劉國松第一屆中華藝文獎終身成就獎。 藝術必植根於生養的土地,劉國松祖籍山東,成長於台灣,一生為藝術闖蕩,奔波世界各地,與他的先行者嚮往藝術之都巴黎,步向戰後藝術主場紐約,移居生活創作,藉以進入世界藝術潮流的作法不同,奔波之餘的他始終居處於華人土地中港台之間。 劉國松嘗謂現代水墨就是台灣展現海島文化的特色,吸收融合各種文化,在這片土地上創造出來的本土繪畫。「現代水墨」風潮,從台灣而香港而大陸,另稱「實驗水墨」的反思創新作風,透過試探開拓,在這半世紀以來,帶著實驗性、強調現代化的創新水墨,雖未必是華人水墨發展的主流,卻確實是活躍於這段時期,非常有別於既有傳統文人畫脈絡的一新繪畫體系。 在看似顛覆的作法中,「革命」只是做為反叛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