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汖鷠‧騷-李振明後文人彩墨創作 |文/白雪蘭







汖鷠

李振明後文人彩墨創作

 

白雪蘭

 

一般人認為賞鳥是知性的休閒活動,也是親近自然的途徑,對李振明而言則是對環保盡心,更是創作的始點。自1984年以關渡迴徜s01獲雄獅美術新人獎開始,就定調以鳥與在地人文為創作主題,而後獨步畫壇。他回首來時路說道:「從生態環保議題的關注,到在地人文的關心,再到土地環境的關懷,讓水墨是入世的,與生活有更多的關聯。」

 

寬廣聚焦的命題

萬物有靈,同生同息,這是尊重每一個生命共創美好的自然觀,自然中靈動又有艷麗色彩的鳥最吸引人類的目光。無疑這相當符合李振明從生活中取材入世的創作原則,只不過經歷四十年時空更迭,對鳥的表現已有不同的方式。李振明現今如是說:「現在對於鳥類的了解,經由圖鑑經由網路,可以取得精確的影像與文字資料,並且有許多鳥友團體的訊息交流,使賞鳥相當方便。」數十年來他已累積豐富的鳥類知識,熟悉出現在台灣的鳥,促使他對鳥類的描繪範圍更寬廣,但也更聚焦,因為他喜畫他親自經歷的台灣特種鳥或來台的候鳥,就鳥類的選擇與寫生造境,圖像並置的畫風而言,他已經拓衍了傳統的格局,並建立鮮明的個人風格。

 

李振明如此獨鍾畫鳥,或許是分享的心情,他常經由畫作中的題辭,傳遞鳥類外型與習性等等知識性的資訊,增添觀者畫中賞鳥的樂趣,這也是他獨有的作風。傳統文人題辭多是表述情懷,李振明則有呈現見聞的美意。如青背山雀中的青背山雀是棲息於中、高海拔山區的台灣特有亞種雀鳥,因黃綠色的背部羽毛而得名,在奧萬大、武陵農場得到保育,故數量增加。雙棲紅樹林中的花嘴鴨,是少數在台灣有繁殖記錄的雁鴨科鳥類。每年三、四月該北返之時,部份花嘴鴨會選擇留在台灣繁殖。秋紅漾羽中的冠羽畫眉,因為頭頂有紅褐色的冠羽沖天而立,就像頂著流行的龐克頭,造型十分逗趣可愛,亦是台灣特有種。白頭鶇與山桐子中的白頭鶇極不容易見到,牠主要出現在中、高海拔濃密的原始林和針闊葉混和林裡,常棲於高枝鳴唱,歌聲清晰響亮而具旋律。欲躍山紅頭中的山紅頭是紅頭山雀,頭頂紅褐色而得名,大群活動於森林中、上層,喜愛倒掛在枝頭上覓食。

畫作中常見鳥兒啄食紅色的果實乃是山桐子,在大雪山林道23.5公里處,山桐子生長茂盛,果實成熟鮮豔欲滴,吸引很多鳥類來啄食,因此成為賞鳥熱門景點。李振明不僅在該處賞鳥,同時也被山桐子吸引,因此有描寫多種色彩的山桐子,如燦燦紅果在墨色綠葉中有圓潤嫣紅的山桐子,墜金是以金色代黃色的漿果,藉著重彩與墨色,成為曲線、圓球、直筆一起交響的旋律樂章。

 

錯置混搭的概念

在創作上從自然生態到文明考古,從人文反思到環境保護,李振明關懷的視野是既出塵又不離世,2021年的新作展覽命名為〈汖鷠騷〉,他採用古字汖(ㄆㄧㄣˋ),從字形來看,上面是山,下面是水,山水兩字重疊,意為山清水秀之處。鷠(ㄩˊ)是魚和鳥左右合體,是古代的一種鳥名,日文中仍保留這個字,騷是馬與蚤的合體字,是一種的古代詩體,如屈原所著〈離騷〉,呼應這個展覽名稱的作品為山水魚鳥集採三聯並置的格式,中聯下有上古的龜甲,其上有魚頭的鴨,左右兩聯是綠頭鴨與花嘴鴨,在圖像上有遠古神話與考古的聯想,但其實又蘊含流行時尚錯置混搭的概念。在題辭中可視為和圖像有所相關的是泰戈爾詩集所說:鳥兒希望它是雲,雲兒希望它是鳥,李振明擬之成為魚兒希望它是鳥,鳥兒希望它是魚。又有泰戈爾名言:鳥兒認為把魚兒舉入高空是一種善舉。題辭從山海經、泰戈爾詩集、金剛經到六字真言是混合式、跳躍式的隨筆,也是混搭的概念。

 

空靈抒情的氛圍

走入山林踏訪濕地尋鳥、賞鳥,但是創作不僅是賞鳥歸來的記錄。他說起幾年前鰲鼓濕地黃昏時紅嘴鷗成萬群集,今年因地形生態改變,紅嘴鷗數量驟減為數千共飛。之前對景象的讚歎,數年後空留惋惜唏噓,全因土地環境的改變使然。故不走入自然,就未能體驗自然生態的奧妙。宇宙萬象生滅不已,李振明也感悟這種現象,對鳥所處的環境氛圍表達更抒情空靈。

其中代表者如2021搖曳山歸來2021蒼鷺立石2021層層居高2021屹立風搖裡。這些作品共通處在於畫面特別具有設計感,文人氣息濃重,意境上追求清雅。由於表現的元素單純,色彩溫潤,傳遞著寧靜致遠淡泊的美感。屹立風搖裡沒有鳥兒的踪跡,色料敷染顯現風向的飄搖,墨痕展露水的流動感。蒼鷺立石中孤高的灰鷺佇立石上,竹葉與山桐子相連與之呼應,孤鳥如舞台上的主角在投射光下登場。層層居高畫一隻尾羽極長的剪尾王霸鶲,此鳥性喜站立於明顯的突出物上,傲視寬闊田野,快速飛出捕捉空中昆蟲,甚至攻擊猛禽或體積比牠還大的鳥類。在細長的尺幅裡,誇張表現獨木的高挺,一層一層融入動物膠的淡墨流痕,既有墨趣也有空間感,一新水墨作品的視覺經驗。搖曳山歸來作品中,枝椏線條優美的「山歸來」攀附在石壁與木幹之間,題辭言山歸來乃常見的花材,它的果實色澤濃郁艷紅,予人歡慶豐收的喜樂之情,作品中對山歸來有如實的描寫,不論樹枝的姿態,堅硬的蔓刺,飽滿的小果實,既雅緻又挺拔具旺盛生命力。我們日日看到的天色、夕陽、晨曦的美景與古人毫無兩樣,我們親近的山林自然千年屹立不搖,端賴我們的心境與審美角度,李振明不斷創造新穎的視覺美學。

 

社會脈動的映射

古人的畫中題辭是為發抒胸中之逸氣,李振明也延續這種佈局,而且時有長篇大論。題辭內容不乏反映社會現象。他說:「用時而感懷,時而暗寓或反諷的手法,來解釋我們的社會現象。此次展出如2020庚子驚蟄離騷兮-麥來亂作品題辭言:「……冠狀病毒突起,舉世驚動。……這人類百年難得一遇的慌亂,台灣順時中,非常罩也。將去年台灣冠狀病毒疫情如實的記上一筆,還提到順時中非常罩,是一語雙關。畫作隱約可見魚、結繩、石頭,隱藏在塗鴉的筆法下,流動的色彩、現成物製造出的肌理效果,揮灑的筆觸組織成亂中有序的畫面,呼應畫題麥來亂

 

2020〈也赤壁也木石乙作題辭說明,為表示對文人最代表蘇東坡之景仰,拜讀後抄錄其〈前赤壁賦〉全文,畫中石壁呈紅褐色,乃遙想黃州赤壁,故題辭初始也赤壁。前景題詞之首是也木石〉,是從蘇東坡存世的珍稀墨寶木石圖發想,而畫枯木與窠石,題辭寫道:「二○一八年,香港佳士得從日本阿部房次郎爽賴館徵集而來,在秋季拍賣以港幣4.1億元落槌,重回華人藏家手中。」李振明頗感寬慰,故寫之畫之。李振明想要突破傳統水墨空間的處理方式,把不同的物象或情境並置,營造出似衝突又平衡的畫面,既有張力也有和協,對社會現象當代議題他總有探索熱情,他是如此貼近群眾的心聲,作品令人會心感動。


吾人莫不希望人生道路上豐富靈性,將自性修到圓明光燦,而能智慧開展安身立命。人們在一次次造訪自然之中,感悟萬物變異,不得不修正自己的思惟,也許沒看到黑面琵鷺,但看到了灰鷺,常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如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故能滿足豁達。李振明一直努力創造嶄新的表達方式,而他直追古代文人的審美意境,希企有所超越,故常談論起他主張的後文人彩墨創作理念,這是他一以貫之的態度,我們也在其創作中看到他的實踐和成就。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最新► 從學院出走大院子∣李振明創作展🔶11.23_15:00開幕

  從學院出走大院子∣李振明創作展 展期:2024.11.20-12.11 地點: 台北‧大院子藝術空間 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248巷10號 從師大藝術學院院長卸任退休後 日子過得比較悠閒 常漫步在師大與臺大之間的日式建築聚落群裏 在巷弄間...... 感受日本時代昭和町的人文氛圍 那裏有一庭磚墻院落 是原來的日本海軍招待所 整修為 大院子藝術空間 在都會喧囂中 保留著幽靜氣息 依然忙碌的生活 可以抽空來看看我的畫展 從學院出走大院子丨李振明創作展 2024-11.23_15:00開幕 看完畫展 後院佗寂的角落 可以歇歇 …… 2024〈白頭相偕〉103×93cm 李振明 2024〈岩上夏蕨〉84×68cm 李振明 2024〈院落小景〉68×68cm   李振明 2024〈岩下春草〉58×58cm   李振明 2024〈大院子小角落之白頭翁〉58×58cm   李振明 2024〈紅嘴山鵲〉90×60cm   李振明 2024〈院落乍光〉99×68cm   李振明 20242024〈雙覓〉68×68cm   李振明 2024〈雙鷗〉49×90cm   李振明 2024〈礁岩〉120×94cm   李振明 2024〈錢幣草〉58×58cm   李振明 2024〈大院子小角落之野鴿子〉58×58cm   李振明 ………….

試論李振明作品中的美學底蘊及在地關懷 |文/ 曾霆羽

  試論李振明作品中的美學底蘊及在地關懷 曾霆羽 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博士 現任職於山東理工大學美術學院     李振明老師是我學院時期的老師,同時也是我的碩士和博士的導師,因此無論是他的教學或是創作思想對於我都有相當大的啟迪和影響,在此學生致上萬分謝意。同時我也懷著敬意,關於李老師的創作說明幾點感想。       李老師出生於 1955 年,如果從現代美術發展史來看幾個藝術思潮的時間點,在李老師的成長及藝術發展過程中,經歷包括如 1960 年代發軔的現代水墨、 1970 年代出現的鄉土寫實、 1980 年代的後現代多元紛呈、及延綿至今尚難明確定義的當代藝術。細究李老師的創作理念及水墨繪畫,作品中顯而易見其對時代流轉下美學課題的精準拿捏,將具有時代意義之眾相,在有法有度的反芻後,適時適地的聚結成畫,因此關於李老師的作品,我想從四個面向來談,一、膠點撞墨的現代性。二、文本挪用( textual appropriation )的後現代性。三、連圈走筆的古典性。四、生態關懷的在地性。   一、 膠點撞墨的現代性 : 創作簡言之就是透過客觀物質將主觀情思具像化。這個具像化過程則仰賴媒介方法,媒介和方法指的是藝術創作中的物質材料及建構物質材料的邏輯,在水墨繪畫的範疇中,指涉的大抵是筆、墨、紙、硯所運動複合出的平面痕跡,在水墨繪畫的古典語境中,這種平面痕跡在歷時悠久累積下,被歸納總結為「筆墨」為尚的美學系統。時至 1960 年代,台灣的現代水墨開始發展,現代主義的思維簡言之就是讓繪畫離開「模擬」,進入繪畫彰顯的即是繪畫本身,對於大抵在「模擬自然」的前提下體現「筆墨美學」的古典水墨而言,現代水墨是對古典水墨的一種出格動作,在此邏輯下發展出以展現水墨媒材自身的抽象美學,也由此展開劉國松老師所言 : 「 畫家與科學家沒什麼兩樣,畫家也要像科學家一樣,在畫室裡不停地實驗創造。 」這種對媒介方法的「理性」和「思辨」正是現代主義中的核心價值,因此如何實驗探索媒材,並從中建構個人風格是現代水墨發展中相當重要的發展邏輯。     從現代水墨發展的語境中閱讀李老師的作品,顯而易見的可以看到他對於非筆墨的探索用力之深。閱讀其作品,貫穿整體的視覺樣態的一種質地,有時如 19...

大聲喝出革筆的命:歸零高—劉國松現代水墨符號系統的解構再創 李振明

大聲喝出革筆的命:歸零高— 劉國松現代水墨符號系統的解構再創 李振明 (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韓國東國大學美術系客座教授) 本文發表於: 李振明,〈大聲喝出革筆的命:歸零高—劉國松現代水墨符號系統的解構再創〉,《劉國松現代水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輯》,山東博物館, 2013/4/26 。 摘                 要 劉國松先後在港台提出「革筆的命」、「革中鋒的命」,對歷來水墨傳統主流文人繪畫一系,一向被視為變革最後底線的書法性筆墨的直接挑戰,莫非是期待激盪出水墨的現代化,而當年所倡導的「現代水墨」一詞,似乎也已成為有所特定指涉的水墨時潮,只是其標舉象徵的意義似乎一直影響到後來。 要將中國的繪畫從摹仿的停滯起死回生,迅速有效的矯枉有時必難免要過正,雖然劉國松也嘗試給予傳統文人畫所標榜的「筆墨」以嶄新的詮釋:「筆就是點和線;墨就是色和面;皴就是肌理。」或許在那個年代,新的詮釋效應之不可得,唯得另立論以爭,先破後立革了命歸零再拉高,生命將會為自己找出口,如果我們能夠相信東方畫種的水墨仍具生命力的話。 劉國松提倡現代水墨,從初始被懷疑批判,不悔的鬥士始終不改初衷,堅持以往,最後歷史的見證,給予不變的思想信仰高度的肯定。不只在台灣 2008 年獲頒國家文藝獎, 2011 年大陸中國文化部、中國藝術研究院等有關方面更授予劉國松第一屆中華藝文獎終身成就獎。 藝術必植根於生養的土地,劉國松祖籍山東,成長於台灣,一生為藝術闖蕩,奔波世界各地,與他的先行者嚮往藝術之都巴黎,步向戰後藝術主場紐約,移居生活創作,藉以進入世界藝術潮流的作法不同,奔波之餘的他始終居處於華人土地中港台之間。 劉國松嘗謂現代水墨就是台灣展現海島文化的特色,吸收融合各種文化,在這片土地上創造出來的本土繪畫。「現代水墨」風潮,從台灣而香港而大陸,另稱「實驗水墨」的反思創新作風,透過試探開拓,在這半世紀以來,帶著實驗性、強調現代化的創新水墨,雖未必是華人水墨發展的主流,卻確實是活躍於這段時期,非常有別於既有傳統文人畫脈絡的一新繪畫體系。 在看似顛覆的作法中,「革命」只是做為反叛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