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關於水墨的革命性和李振明的創作 ∣文/金相澈






關於水墨的革命性和李振明的創作

金相澈(韓國2018水墨雙年展策展人.韓國同德大學教授.美術評論)

  

    眾所周知,水墨是一種獨特的創作方式,它歷經一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而逐漸醞釀熟成。從地區來看,水墨也是韓國,臺灣,中國,日本等整個大東亞文化圈的特殊創作語言。中國傳統水墨畫的豐富形成經驗,獨特的美學和欣賞體系,經過如此悠久的歷史和傳統的積累,構成了東方繪畫的精髓,形成了東方繪畫傳統的基礎和本質。

    唐朝被認為是崇尚水墨的起源,它是一個文化繁榮和物資豐足的時期,在豐富多彩的富裕社會氛圍中,寓含恬淡寡欲黑白墨色畫風的出現,在美術發展史上確實是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嘗試透過非物質的精神直視非現象的本體,面對本質而不是現象,這是一種革命性的思想。值得注意的是,這不是形成方法,而是人類的覺醒,在水墨的領域裡,山水畫與文人畫等形式的變化,是隨着時代的變遷,而訴求對人類的關心,按照不同的階段,以不同的形態表現出來。這些改變是從線到面,從現實到寫意的形式和內容的變化上,也是從上層統治階層到下層普通老百姓的面向上,而這一切都是通過激進和革命性的變革過程來完成的。

    但是經過從傳統時代到近現代的劇變時期,我們將不得不回顧一下,或許將水墨視為一種理解和吸收的形成手段,來重新考慮它對於那個時代的人們是否已經失去了原有的核心價值。傳統不能僅是守舊,只有在通過不斷注入新時代的新價值,從而確保新的生命力時,才能得到尊重。然而,水墨似乎一直沉浸於固有的傳統主義之中,重複着沒有生命力的沿襲形式,失去了本來強健的能量。與此同時,水墨對創新和變革的需求至今卻仍一直存在著。

    現代社會處於數位化的機械文明的巔峰高潮。這是人類過去從未經歷過的新文明局面。在物理空間侷限已經透過網路解決的新文明情境中,普遍性的價值正在被特殊性,地域性和差異性所取代。多樣化和多變化性可以說是是當代藝術的特徵之一,它只不過是這種文明發展形勢造成的結果。水墨與其他繪畫有著明顯獨特性的區別,以地域性爲基礎,是具有造型審美特徵的特殊創作體系,或許水墨正面臨着眼前嶄新的可能。

    與藝術家李振明的相識已經有多年之緣了,認識李振明已經三十幾年之久。我對他早年獲得雄獅美術新人獎首獎的《關渡迴徜》、《井底之蛙》作品印象依然鮮明、清晰。對他創作的第一印象不是傳統的墨守陳規,而是水墨現代化的明確方向性和不斷實驗的精神。回顧當時臺灣一般的水墨畫,主要是強調傳統的山水畫風,而他顯然是一位異質的藝術家。從那個時期,他的作品通過一種超越媒材和形式的做法,表現出一種獨特的實驗精神。

    他開創了一個獨特的作品風格,他以精緻的筆觸和細膩的感性意識,表現出別出的畫面,透過特有的縝密與精巧的畫面經營,充分發揮固有的抒情性獨特造型,建構了自己的世界。讓觀賞者激發了作品觀賞的思維。這裡擁有他自己一個獨立的世界,將水墨與色彩交融的世界,也是事實與不思議交疊的世界。

    他的實驗不斷延續,但那不是過度的激進或破壞性的,而是穩健而漸進的。即使西方美術思潮氾濫之際,他依然按照自己的設定和創作方向,默默地探討着水墨的可能,並試圖記錄自己所在的時代和社會。 

    面對台灣社會環境現代化和個性化的問題,現代水墨試圖對文人畫進行現代詮釋,並借鑒西方抽象藝術的經驗來轉型。另一方面,李振明則是以具象性爲前提,以多種符號含義的象徵和表現,透過特有的縝密描繪與精巧的畫面經營,充分發揮固有的抒情性,以其獨特的造型語彙,構築了屬於自己的美好天地。

    李振明作品中對人與自然、文明與環境的關照,是他創作之初志一貫的方向。 他透過微小的事物表達了對所有生命的敬畏和尊重。如今,我們在機械文明的巔峰上享受着物質的豐饒,卻也面臨着環境破壞與人性喪失的嚴重問題。

    基於西方價值觀的現代文明的實現,在經濟掛帥的觀念下,所造成的不僅僅是環境或生態問題,而是人類將來能否在地球上生存的恐懼。藝術不只是單純的唯美主義的工具,而是應該積極有所作為,在自己所處的時代勇於發言,尋求可行的替代方案。可以說藝術家李振明的創作所傳達的意義是相生與和諧,同時也合於時代性的。他創作的畫面並非單純將表現對象羅列並置,而是透過它們傳達遙遠彼岸的慰藉和安息。那不僅僅是單純宗教上的意義,而是對人類和自然進行認真的反思,進而產生對所有生命的重視敬意。

    雖然說水墨是傳統文化的重要遺產,但如今其相對位階是否依然與實際相符,不得不令人懷疑。這或許是隨著傳統到現代時空的轉移,而產生社會觀點和審美要求的轉變,這可能是不可避免的。但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在這當中找到它的本質精神之所在。

    不斷對自己周遭的人們和社會表達關心,以及爲表達這些關照而做出的正向努力和積極的實踐,這正是水墨藝術的本質精神,而這些李振明創作中隱含的意涵值得我們加以關注。在數位化多元的當代藝術語境中,代表東方思維和美學觀的水墨,其獨特性和差別化的價值應該要予以提升。在面對西方自然觀產生的當代文明危害的現實中,李振明藉由他的創作來對當下的時代和社會發聲,正是值得我們關注的地方。因爲這是透過水墨底蘊精神的傳承與變革,讓水墨的命脈在這個時代中得以衍生和延續的關鍵,而這種轉型革命的衝撞實踐恐怕是必須的。

  

-------------------

수묵의 혁명성과 이진명의 작업에 대해서

金相澈(동덕여대 교수미술평론)

 

  주지하듯이 수묵은 매우 오랜 역사적 발전 과정을 통해 배태되고 숙성된 독특한 조형 방식이다지역적으로는 한국대만중국일본  동북아 문화권의 특수한 조형언어이기도 하다이러한 오랜 역사성과 전통성을 통해 축적된 수묵의 풍부한 조형경험과 독특한 심미관감상체계 등은 동양회화의 특질을 구성하는 것으로동양회화 전통의 근간이자 실체를 형성하고 있다

  수묵의 발생기로 꼽는 () 문화적 번영기로 물질적 풍요를 구가하던 시기이다화려하고 풍요로운 사회적 분위기 속에서 돌연 흑과 백의 금욕적인 수묵의 등장은 미술사에 있어서 가히 획기적인 것이었다물질이 아닌 정신을 통해 현상이 아닌 본질을 직시하고자 했던 수묵의 사상은 가히 혁명적인 것이었다주목할 것은 이러한 수묵의 변화를 추동한 것은 조형적 방법론이 아니라 인간에 대한 각성이었다는 점이다수묵에 있어서 산수화문인화 등의 형식 변화는 바로 시대의 변화에 따라 요구되었던 인간에 대한 관심이 서로 다른 양태로 표출된 것에 다름 아닌 것이다이러한 변화는 선에서 면으로사실에서 사의로라는 형식과 내용의 변화와 더불어 상층 지배계층에서 하층의 일반 백성들이라는 방향성을 지니고 있는 것이기도 하다그리고 이는 모두 파격적이고 혁명적인 변화 과정을 거쳐 이루어진 것이다

  그러나 전통시대에서 현대에 이르는 격변의 시기를 거치면서 우리는 어쩌면 우리가 속한 시대와 사람들에 대한 관심 보다는 재료와 형식으로서의 수묵에 이해하고 조형의 수단으로써 이를 수용함으로써 본연의 정신적 가치를 망실한 것은 아닌지 되돌아보아야  것이다전통이란 단지 오래된 것이 아니라 새로운 시대의 새로운 가치를 부단히 수혈함으로써 새로운 생명력을 확보하게 되는 유기적인 것일  비로소 존중될 것이다그러나 그간 수묵은 고루한 전통주의에 함몰되어 생명력 없는 형식의 답습을 반복함으로써 본연의 건강한 자생력을 상실하고 말았던 것이다이에 그간 수묵에 대한 혁신과 변화의 요구가 부단히 제기되었던 것이며이는 오늘날에도 여전히 유효한 것이기도 하다.   

  현대는 디지털로 일컬어지는 기계문명의 절정을 구가하고 있다이는 과거 인류가 경험해 보지 못한 새로운 문명 상황이다이미 인터넷을 통해 물리적 공간감이 일거에 해소된 새로운 문명 상황에서는 보편성의 가치는 특수성과 지역성차별성으로 대체되고 있다현대미술의 특징  하나인 다양화다변화는 바로 이러한 문명 발전 상황의 결과에 다름 아닌 것이다수묵이 여타 회화와는 뚜렷이 구분되는 지역성을 바탕으로 조형적심미적 특징을 지닌 특수한 조형체계라는 점을 상기한다면어쩌면 수묵은 새로운 가능성의 시대를 목전에 두고 있는 것인지도 모른다.  

  작가 이진명과의 인연은 여러 해가 되었다그가 일찍이 신인상을 수상하였을 당시의 <정저지와>(井底之蛙) 대한 인상은 아직도 선명하다그의 작업에 대한  인상은 전통적인 것의 묵수적 태도가 아니라 수묵의 현대화라는 분명한 방향성과 이의 실천을 위한 부단한 실험 정신이었다당시 대만의 일반적인 수묵화가 전통적인 것에 무게를  산수화 위주였음을 상기할  그는 분명 이질적인 작가로 각인되었다이후 그의 작품은 재료와 형식을 초월하는 분방한 실험 정신을 통해 표출되었다섬세한 필치와 특유의 감성적인 감각으로 정치하면서 보는 이의 사유를 촉발하는 독특한 화면을 구축해 내었다그것은 수묵과 채색이 혼융되고 사실과 사의가 교차하는 가운데 이루어지는 그만의 세계였다

  그의 실험은 부단히 이어졌지만그것은 과격하거나 파괴적인 것이 아니라 온건하면서 점진적인 것이었다라고 생각한다서구의 미술사조들이 범람할 때에도 그는 자신의 설정과 지향에 따라 묵묵히 수묵을 경영하며 자신이 속한 시대와 사회를 기록하고자 하였다그것은 대만이라는 특정한 사공 속에서 수묵을 여하히 현대화하고 개별화  것인가 하는 문제였다문인화의 현대적 해석이나 서구 추상 형식을 차용한 수묵 실험 등을 통해 이를 구현하고자 함은 현대 수묵의 일반적인 추세이다이에 반하여 그는 구상성을 전제로 특유의 치밀하고 정교한 화면 경영을 통해 고유한 서정성을 십분 발휘하는 독특한 조형을 통해 자신의 세계를 구축하였다그것은 매우 섬세한 감성을 전제로 다양한 함의를 지닌 상징과 표현으로 점철된 우의의 세계였다

  인간과 자연문명과 환경에 대한 관심은 그의 작업 초기부터 일관된 지향이라 생각된다그는 작고 소소한 사물들을 통해 모든 살아있는 모든 것들에 대한 경외와 존중을 표출해 내고 있다오늘날 우리는 기계문명의 절정에서 물질적 풍요를 누리고 있지만환경 파괴와 인간성 상실이라는 심각한 문제에 당면하고 있다서구적 가치관을 바탕으로 이루어진 현대문명의 성취는 이제  엄중한 대가를 요구하고 있는 것이다이는 단순히 환경생태의 문제가 아니라 과연 인류가 앞으로도 지구에 생존할  있을 것인가 하는 공포에 까지 이르고 있다미술은 단순한 유미주의의 도구가 아니라 자신이 속한 시대에 대해 적극 발언하고 대안을 모색하는 수단으로서의 기능하여야 한다  작가 이진명의 작업을 통해 전해지는 상생(相生) 화의(和義) 메시지는 일정한 시의성(時宜性) 지니고 있다 여겨진다그의 화면은 대상의 나열이 아니라 이들을 통해 아득한 피안(彼岸) 위로와 안식을 전해준다그것은 단순히 종교적인 것이 아니라 인간과 자연과의 관계에 대한 진지한 성찰에서 비롯되는 모든 살아있는 것들에 대한 외경의식이라 읽혀진다

  비록 수묵이 전통의 적자(嫡子) 하지만 오늘날  위상이 이에 부합하는가는 회의적일  밖에 없다이는 전통에서 현대라는 시공의 이동과 이에 따른 사회적심미적 요구의 변화에 따른 필연적인 것일지도 모른다그러나 무엇보다도 중요한 이유는 수묵 본연의 정신을 망실에서 이유를 찾아야  것이다부단히 자신이 속한 인간과 사회에 대한 관심그리고 이를 표출하기 위한 건강한 노력과 적극적인 실천이 바로 수묵의 기본적인 정신이었음을 상기   이진명의 작업은 주목되어야  것이다디지털 시대의 다변화된 현대미술의 상황에서 동양적 사유와 심미관을 대변하는 수묵의 특수성과 차별성의 가치는 제고되어야  것이며서구적 자연관에서 비롯된 현대문명의 폐해를 절감하고 있는 현실에서 시대와 사회에 대한 적극적인 발언을 통해 수묵 본연의 정신을 실천하고자 하는 그의 노력 역시 평가되어야  것이다이는 수묵 정신의 계승인 동시에 변혁을 통해 수묵을  시대에 호흡하게 하는 치열한 실천이기 때문이다.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最新► 從學院出走大院子∣李振明創作展🔶11.23_15:00開幕

  從學院出走大院子∣李振明創作展 展期:2024.11.20-12.11 地點: 台北‧大院子藝術空間 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248巷10號 從師大藝術學院院長卸任退休後 日子過得比較悠閒 常漫步在師大與臺大之間的日式建築聚落群裏 在巷弄間...... 感受日本時代昭和町的人文氛圍 那裏有一庭磚墻院落 是原來的日本海軍招待所 整修為 大院子藝術空間 在都會喧囂中 保留著幽靜氣息 依然忙碌的生活 可以抽空來看看我的畫展 從學院出走大院子丨李振明創作展 2024-11.23_15:00開幕 看完畫展 後院佗寂的角落 可以歇歇 …… 2024〈白頭相偕〉103×93cm 李振明 2024〈岩上夏蕨〉84×68cm 李振明 2024〈院落小景〉68×68cm   李振明 2024〈岩下春草〉58×58cm   李振明 2024〈大院子小角落之白頭翁〉58×58cm   李振明 2024〈紅嘴山鵲〉90×60cm   李振明 2024〈院落乍光〉99×68cm   李振明 20242024〈雙覓〉68×68cm   李振明 2024〈雙鷗〉49×90cm   李振明 2024〈礁岩〉120×94cm   李振明 2024〈錢幣草〉58×58cm   李振明 2024〈大院子小角落之野鴿子〉58×58cm   李振明 ………….

試論李振明作品中的美學底蘊及在地關懷 |文/ 曾霆羽

  試論李振明作品中的美學底蘊及在地關懷 曾霆羽 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博士 現任職於山東理工大學美術學院     李振明老師是我學院時期的老師,同時也是我的碩士和博士的導師,因此無論是他的教學或是創作思想對於我都有相當大的啟迪和影響,在此學生致上萬分謝意。同時我也懷著敬意,關於李老師的創作說明幾點感想。       李老師出生於 1955 年,如果從現代美術發展史來看幾個藝術思潮的時間點,在李老師的成長及藝術發展過程中,經歷包括如 1960 年代發軔的現代水墨、 1970 年代出現的鄉土寫實、 1980 年代的後現代多元紛呈、及延綿至今尚難明確定義的當代藝術。細究李老師的創作理念及水墨繪畫,作品中顯而易見其對時代流轉下美學課題的精準拿捏,將具有時代意義之眾相,在有法有度的反芻後,適時適地的聚結成畫,因此關於李老師的作品,我想從四個面向來談,一、膠點撞墨的現代性。二、文本挪用( textual appropriation )的後現代性。三、連圈走筆的古典性。四、生態關懷的在地性。   一、 膠點撞墨的現代性 : 創作簡言之就是透過客觀物質將主觀情思具像化。這個具像化過程則仰賴媒介方法,媒介和方法指的是藝術創作中的物質材料及建構物質材料的邏輯,在水墨繪畫的範疇中,指涉的大抵是筆、墨、紙、硯所運動複合出的平面痕跡,在水墨繪畫的古典語境中,這種平面痕跡在歷時悠久累積下,被歸納總結為「筆墨」為尚的美學系統。時至 1960 年代,台灣的現代水墨開始發展,現代主義的思維簡言之就是讓繪畫離開「模擬」,進入繪畫彰顯的即是繪畫本身,對於大抵在「模擬自然」的前提下體現「筆墨美學」的古典水墨而言,現代水墨是對古典水墨的一種出格動作,在此邏輯下發展出以展現水墨媒材自身的抽象美學,也由此展開劉國松老師所言 : 「 畫家與科學家沒什麼兩樣,畫家也要像科學家一樣,在畫室裡不停地實驗創造。 」這種對媒介方法的「理性」和「思辨」正是現代主義中的核心價值,因此如何實驗探索媒材,並從中建構個人風格是現代水墨發展中相當重要的發展邏輯。     從現代水墨發展的語境中閱讀李老師的作品,顯而易見的可以看到他對於非筆墨的探索用力之深。閱讀其作品,貫穿整體的視覺樣態的一種質地,有時如 19...

大聲喝出革筆的命:歸零高—劉國松現代水墨符號系統的解構再創 李振明

大聲喝出革筆的命:歸零高— 劉國松現代水墨符號系統的解構再創 李振明 (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韓國東國大學美術系客座教授) 本文發表於: 李振明,〈大聲喝出革筆的命:歸零高—劉國松現代水墨符號系統的解構再創〉,《劉國松現代水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輯》,山東博物館, 2013/4/26 。 摘                 要 劉國松先後在港台提出「革筆的命」、「革中鋒的命」,對歷來水墨傳統主流文人繪畫一系,一向被視為變革最後底線的書法性筆墨的直接挑戰,莫非是期待激盪出水墨的現代化,而當年所倡導的「現代水墨」一詞,似乎也已成為有所特定指涉的水墨時潮,只是其標舉象徵的意義似乎一直影響到後來。 要將中國的繪畫從摹仿的停滯起死回生,迅速有效的矯枉有時必難免要過正,雖然劉國松也嘗試給予傳統文人畫所標榜的「筆墨」以嶄新的詮釋:「筆就是點和線;墨就是色和面;皴就是肌理。」或許在那個年代,新的詮釋效應之不可得,唯得另立論以爭,先破後立革了命歸零再拉高,生命將會為自己找出口,如果我們能夠相信東方畫種的水墨仍具生命力的話。 劉國松提倡現代水墨,從初始被懷疑批判,不悔的鬥士始終不改初衷,堅持以往,最後歷史的見證,給予不變的思想信仰高度的肯定。不只在台灣 2008 年獲頒國家文藝獎, 2011 年大陸中國文化部、中國藝術研究院等有關方面更授予劉國松第一屆中華藝文獎終身成就獎。 藝術必植根於生養的土地,劉國松祖籍山東,成長於台灣,一生為藝術闖蕩,奔波世界各地,與他的先行者嚮往藝術之都巴黎,步向戰後藝術主場紐約,移居生活創作,藉以進入世界藝術潮流的作法不同,奔波之餘的他始終居處於華人土地中港台之間。 劉國松嘗謂現代水墨就是台灣展現海島文化的特色,吸收融合各種文化,在這片土地上創造出來的本土繪畫。「現代水墨」風潮,從台灣而香港而大陸,另稱「實驗水墨」的反思創新作風,透過試探開拓,在這半世紀以來,帶著實驗性、強調現代化的創新水墨,雖未必是華人水墨發展的主流,卻確實是活躍於這段時期,非常有別於既有傳統文人畫脈絡的一新繪畫體系。 在看似顛覆的作法中,「革命」只是做為反叛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