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繼承與超越:李振明與臺灣當代水墨的茁壯 ∣文/廖仁義



繼承與超越李振明與臺灣當代水墨的茁壯

廖仁義(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所長)

 

 

1.     李振明的創作淵源水墨與創新 

    水墨」既是一種藝術媒材,也是一種藝術精神,也是一種美學價值。發源於中國,但從明末清初就已傳進臺灣,非但表現於書畫創作,更是落實於日常書寫。雖然日治時期主張東洋畫,但仍是根源於中國水墨的影響。二次戰後,中國水墨再次東渡,雖然懷鄉水墨成為主流,但是對於這項藝術媒材的琢磨與美學精神的演繹,仍然做出深入紮根的貢獻。便是在這次水墨東渡深入紮根的基礎上,臺灣的現代水墨與當代水墨才得以既繼承又超越地開拓出眾河奔流而沃土遼闊的榮景。

    戰後來臺的水墨大家已經寫進美術史。而臺灣現代水墨,始於1960年代初期,隨著臺灣現代藝術的東方尋根,逐漸形成波濤洶湧的水墨革命。這一次的水墨革命,不但確立了水墨的現代價值與地位,也就是說,水墨能夠不受時代限制,持續展現每一個時代的創造力,而不是迎合西方現代藝術的美學觀點,削足適履找尋可以勉強容身的位子。而且這次的水墨革命,甚至為臺灣現代藝術的其他媒材,提供了東方美學或中國美學的創作觀點。

    進而,奠基於現代水墨建立的專業版圖,1980年代臺灣的當代水墨才得以繼續大膽創新。臺灣的當代藝術既影響了政治解嚴以前的思想自由與言論自由,而解嚴以後也受惠於這些自由。這時的思想自由與言論自由,為臺灣當代藝術提供了創作題材與觀點的解放之客觀條件,讓藝術家的創作心靈勇敢朝向時代、土地與社會。這一代的水墨藝術家,敏銳地站在自己的位置,清楚地看見自己的方向,投身筆墨耕耘,面對著以當代媒材為主流的當代藝術的聲勢,甚至面對這個主流刻意貶抑傳統媒材的偏見,他們卻能夠不卑不亢,步履堅定,繁星閃亮,蔚為臺灣當代藝術浩浩蕩蕩的一支隊伍。

    而在臺灣當代水墨逐漸茁壯的隊伍之中,李振明是走在最前面、姿態最堅決而且聲音最宏亮的一位藝術家。

 2.     李振明的創作立場:時代與觀點

     1955年,李振明出生於臺灣嘉義,徜徉於都會以外的土地與自然。1972年,就讀於嘉義師專,並曾跟隨地方藝術耆老學習傳統文人畫,熟稔水墨基本技法。日後,為了進入專業藝術科班,1976年前往臺北,之後白天任教於板橋新埔國小,夜間就讀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所。當時臺師大美術系擁有全臺灣最堅強的水墨藝術師資陣容,不但水墨東渡第一代大師的遺風猶存,而且現代水墨第二代中堅也正領導風騷,因此,培養了他傳統與現代兼具的水墨美學思維。

    具體地說,李振明從一開始就領悟了水墨藝術的時代性,能夠從傳統走向現代,從現代走向當代。正如藝術史家王秀雄日後對他的讚賞:「中國水墨畫的特色,常能令人產生高雅出世的意境,為了追求水墨傳統的境界,有些當今水墨畫家乃不敢取材自現實環境,而與時代脫節,閉門架築空中樓閣,作品終無以感動觀者。從現實生活環境取材,而能譜出高超的意境,這是現代水墨畫家的一大課題。李振明的水墨創作,即是從現代生活環境入手,帶著批判的意識,不落俗套地經營出一種入世而又出世的高貴內涵,且其造形、佈局、筆墨等,皆甚有自己獨特之現代感,是一前途可期的現代水墨開拓者[1]

    正是由於他對時代性的領悟,使李振明對水墨藝術的美學視野也有這更為寬闊的觀點。尤其,對於畫面的布局與敘事的層次,他採取了幾乎完全屬於他自己的構圖思維。一方面,他的作品的畫面並不採用傳統東西方繪畫以單一空間作為背景的視野,而是複數空間的上下左右並排,使之相互對比或呼應,因此能將一個時代各種不同空間的生命表現放置在一個畫面,使之產生語意與語境的推演與轉換。另一方面,他的作品的敘事也就不受限於描寫單一的視覺圖像,而是讓具有既定意涵的圖像產生異於平常的敘事意涵,或者讓圖像之間產生不同於現實的敘事關係,使得作品呈現出多重文本的豐富層次。

 3.     李振明的創作美學:結構與符號 

    李振明求學期間,早已受到師長矚目,而1985年以關渡迴徜這件作品獲得雄獅美術新人獎,讓他在三十而立之年就已得到專業成就。這件作品的意義,不只是得獎紀錄,而是那個年代帶著當代藝術思維的水墨藝術家從媒材技法、形式構圖與題材圖像各個層面的創新。關於這件作品,藝術史家蕭瓊瑞曾經做過精闢深入的解析,值得詳細援引:「在這件作品中,中間部份的構圖,採四面迴轉的態勢,取代外象的直接描繪,既表現出河水迂轉蜿蜒的意象,也是河堤曲折繞行的意象;而在這種順時的迴轉中,也把觀者的視線引落到兩側四幅暗喻生命歷程的水鳥生態圖像上去。在描繪的手法上,以墨色表現出黝黑暗濁的河灘,及天色將亮、水波映光的意象。為了使畫面更具蒼茫渾厚的力量,李振明將墨色的暈染、積疊,反覆不下數十回;且為了避免畫作的鬆軟、有肉無骨,在創作的過程中,還不斷運筆其間,筆桿微撥,取中鋒之頓挫波折,來增加畫面的質感。而這些特質也都成為李振明日後創作重要的風格特色[2]」從此,李振明從未辜負當年獲得的肯定,迄今超過三十年,一再登峰造極。

    雖然李振明確實受過設計訓練,但我們與其說他的構圖是設計思維,不如說他對於空間與時間採取了類似結構主義式的思維。結構主義在1960年代誕生於法國,創建者李維史陀(Claude Levi-Strauss)發現語言結構影響著語言言說,並且發現語言結構之中共時性與歷時性的差異,歷時性重視時間的連續,共時性則重視空間的平行。在李振明的創作過程中,他並未必強調結構主義,但是他的作品畫面布局往往以空間關係取代時間關係,而作品的敘事也就共時性取代歷時性。

    李振明的畫面充滿文化圖像與自然圖像,以及不完全是題款的文字篇幅。固然這些圖像都具備敘事意涵,而且文字也都具備思想意涵,但是這些圖像與文字似乎也都是符號,呈現出多層次的意涵。符號學也是在1960年代受到結構主義影響而誕生,創建者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發現符號具有表面意涵與隱藏意涵,於是運用於解讀文學藝術作品,不同於過去重視作品的作者,他強調作品的文本。固然李振明的創作姿態向來鮮明,但是在他的作品中,用王國維人間詞話的用語來說,他所呈現的是「無我之境」,而非「有我之境」。而他作品中的圖像,也如符號,都以多層次的意涵發展出自己的文本。

 4.     李振明的創作關懷:現實與神聖

     作為一個時代感極為敏銳的藝術家,李振明的生命態度與創作態度也一直都關懷著現實社會。但是,當他讓自己的雙腳踏在土地,讓自己的雙眼看著社會,也讓心靈關懷眾生,他卻將這一切在他的心靈深處孕育出飽滿而細膩的創作力量,讓自己能夠執起毛筆,在紙張之上,一筆一墨,畫出壯闊的生命詩篇。

    在他成名那個年代,正是臺灣社會各個層面權利意識覺醒的年代,土地意識與自然保護意識也正覺醒。每一個人選擇自己的角色與能力投入社會實踐,而許多當代藝術家也選擇以觀念藝術與行為藝術從事社會實踐。作為一個當代藝術崛起年代站上舞臺的藝術家,李振明並沒選擇社會實踐,也沒選擇當代媒材從事創作,而是堅定地相信他已經親如身體一部分的筆墨,不但在創作的時代觀點與結構思維進行創新,也在題材方面積極關懷土地與現實社會。

    過去三十年來的作品持續呈現生態主題,但事實上,在他的作品之中,生態主題已經延伸出更為豐富的意義層面。

    第一,生態主題:對於生態環境的關懷,他確實是一個實踐家,經常實際深入進行自然觀察,因此他作品中的自然圖像都是他在山河林野之間親眼認識的植物與動物。

    第二,文明主題:他一直是一個人文主義者,在關懷自然的基礎上他歌頌文化的創造,因此對於文化的熱愛並不僅限於自己的文化,他曾到中國陝北窯洞、少數民族聚落、黃山行腳,也曾踏查世界許多文明古國,探訪與紀錄文明的滄桑。

    第三,生命主題:李振明面對人類生命的渺小,也面對宇宙的無垠壯闊,因此看到宗教信仰的意義與價值,因此,在他的作品中,神聖圖像既是重要的題材,也居於重要的構圖位置,更是在於撫慰人類生命的無常

    我們之所以說李振明的作品已經表現為壯闊的生面詩篇便是基於我們看見他的藝術創作已經將現實心靈提升為神聖心靈。作為水墨東渡以後臺灣水墨當代轉向的早醒藝術家,李振明讓當代不只是否定與叛逆的態度,而是繼承與超越的態度,也因此,他也已經又鼓舞著再新一代水墨藝術家繼續堅定前進。

    我們清楚看見,李振明的開拓再次豐富了水墨這項媒材與藝術的美學價值。



[1] 王秀雄,〈自然與超自然的水墨風格:李振明繪畫作品評析〉,《李振明作品集》,臺北,繪畫欣賞交流圖書館,1992年,頁7

[2] 蕭瓊瑞,〈生態.冷手.菩薩情:李振明的水墨新樂園〉,http://art.csu.edu.tw/exhibition/1040518-1040626/literature.html2019/05/04

 

■■■■■■■■■■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最新► 從學院出走大院子∣李振明創作展🔶11.23_15:00開幕

  從學院出走大院子∣李振明創作展 展期:2024.11.20-12.11 地點: 台北‧大院子藝術空間 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248巷10號 從師大藝術學院院長卸任退休後 日子過得比較悠閒 常漫步在師大與臺大之間的日式建築聚落群裏 在巷弄間...... 感受日本時代昭和町的人文氛圍 那裏有一庭磚墻院落 是原來的日本海軍招待所 整修為 大院子藝術空間 在都會喧囂中 保留著幽靜氣息 依然忙碌的生活 可以抽空來看看我的畫展 從學院出走大院子丨李振明創作展 2024-11.23_15:00開幕 看完畫展 後院佗寂的角落 可以歇歇 …… 2024〈白頭相偕〉103×93cm 李振明 2024〈岩上夏蕨〉84×68cm 李振明 2024〈院落小景〉68×68cm   李振明 2024〈岩下春草〉58×58cm   李振明 2024〈大院子小角落之白頭翁〉58×58cm   李振明 2024〈紅嘴山鵲〉90×60cm   李振明 2024〈院落乍光〉99×68cm   李振明 20242024〈雙覓〉68×68cm   李振明 2024〈雙鷗〉49×90cm   李振明 2024〈礁岩〉120×94cm   李振明 2024〈錢幣草〉58×58cm   李振明 2024〈大院子小角落之野鴿子〉58×58cm   李振明 ………….

試論李振明作品中的美學底蘊及在地關懷 |文/ 曾霆羽

  試論李振明作品中的美學底蘊及在地關懷 曾霆羽 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博士 現任職於山東理工大學美術學院     李振明老師是我學院時期的老師,同時也是我的碩士和博士的導師,因此無論是他的教學或是創作思想對於我都有相當大的啟迪和影響,在此學生致上萬分謝意。同時我也懷著敬意,關於李老師的創作說明幾點感想。       李老師出生於 1955 年,如果從現代美術發展史來看幾個藝術思潮的時間點,在李老師的成長及藝術發展過程中,經歷包括如 1960 年代發軔的現代水墨、 1970 年代出現的鄉土寫實、 1980 年代的後現代多元紛呈、及延綿至今尚難明確定義的當代藝術。細究李老師的創作理念及水墨繪畫,作品中顯而易見其對時代流轉下美學課題的精準拿捏,將具有時代意義之眾相,在有法有度的反芻後,適時適地的聚結成畫,因此關於李老師的作品,我想從四個面向來談,一、膠點撞墨的現代性。二、文本挪用( textual appropriation )的後現代性。三、連圈走筆的古典性。四、生態關懷的在地性。   一、 膠點撞墨的現代性 : 創作簡言之就是透過客觀物質將主觀情思具像化。這個具像化過程則仰賴媒介方法,媒介和方法指的是藝術創作中的物質材料及建構物質材料的邏輯,在水墨繪畫的範疇中,指涉的大抵是筆、墨、紙、硯所運動複合出的平面痕跡,在水墨繪畫的古典語境中,這種平面痕跡在歷時悠久累積下,被歸納總結為「筆墨」為尚的美學系統。時至 1960 年代,台灣的現代水墨開始發展,現代主義的思維簡言之就是讓繪畫離開「模擬」,進入繪畫彰顯的即是繪畫本身,對於大抵在「模擬自然」的前提下體現「筆墨美學」的古典水墨而言,現代水墨是對古典水墨的一種出格動作,在此邏輯下發展出以展現水墨媒材自身的抽象美學,也由此展開劉國松老師所言 : 「 畫家與科學家沒什麼兩樣,畫家也要像科學家一樣,在畫室裡不停地實驗創造。 」這種對媒介方法的「理性」和「思辨」正是現代主義中的核心價值,因此如何實驗探索媒材,並從中建構個人風格是現代水墨發展中相當重要的發展邏輯。     從現代水墨發展的語境中閱讀李老師的作品,顯而易見的可以看到他對於非筆墨的探索用力之深。閱讀其作品,貫穿整體的視覺樣態的一種質地,有時如 19...

大聲喝出革筆的命:歸零高—劉國松現代水墨符號系統的解構再創 李振明

大聲喝出革筆的命:歸零高— 劉國松現代水墨符號系統的解構再創 李振明 (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韓國東國大學美術系客座教授) 本文發表於: 李振明,〈大聲喝出革筆的命:歸零高—劉國松現代水墨符號系統的解構再創〉,《劉國松現代水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輯》,山東博物館, 2013/4/26 。 摘                 要 劉國松先後在港台提出「革筆的命」、「革中鋒的命」,對歷來水墨傳統主流文人繪畫一系,一向被視為變革最後底線的書法性筆墨的直接挑戰,莫非是期待激盪出水墨的現代化,而當年所倡導的「現代水墨」一詞,似乎也已成為有所特定指涉的水墨時潮,只是其標舉象徵的意義似乎一直影響到後來。 要將中國的繪畫從摹仿的停滯起死回生,迅速有效的矯枉有時必難免要過正,雖然劉國松也嘗試給予傳統文人畫所標榜的「筆墨」以嶄新的詮釋:「筆就是點和線;墨就是色和面;皴就是肌理。」或許在那個年代,新的詮釋效應之不可得,唯得另立論以爭,先破後立革了命歸零再拉高,生命將會為自己找出口,如果我們能夠相信東方畫種的水墨仍具生命力的話。 劉國松提倡現代水墨,從初始被懷疑批判,不悔的鬥士始終不改初衷,堅持以往,最後歷史的見證,給予不變的思想信仰高度的肯定。不只在台灣 2008 年獲頒國家文藝獎, 2011 年大陸中國文化部、中國藝術研究院等有關方面更授予劉國松第一屆中華藝文獎終身成就獎。 藝術必植根於生養的土地,劉國松祖籍山東,成長於台灣,一生為藝術闖蕩,奔波世界各地,與他的先行者嚮往藝術之都巴黎,步向戰後藝術主場紐約,移居生活創作,藉以進入世界藝術潮流的作法不同,奔波之餘的他始終居處於華人土地中港台之間。 劉國松嘗謂現代水墨就是台灣展現海島文化的特色,吸收融合各種文化,在這片土地上創造出來的本土繪畫。「現代水墨」風潮,從台灣而香港而大陸,另稱「實驗水墨」的反思創新作風,透過試探開拓,在這半世紀以來,帶著實驗性、強調現代化的創新水墨,雖未必是華人水墨發展的主流,卻確實是活躍於這段時期,非常有別於既有傳統文人畫脈絡的一新繪畫體系。 在看似顛覆的作法中,「革命」只是做為反叛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