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李振明的現代水墨畫─思考實證人文與環境的生態表現─
洪根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
一、水墨的傳統與現代的意義
文人與藝術必定有其思想,無論東方、西方都無法抽離精神主體。中國哲學思想注重人生哲學,探究的是自然的、宇宙的人生觀,而文化藝術的發展又與地環環境有絕大關係而形成迥殊的民族性格與風采。中國文化和藝術生命最犀利之處,是文人嚮往的「道」─天、道、聖,中國人一直在追求宇宙人生的終極目標,中國畫家藉用水墨這特有的素材來詮釋表達如此理念。中國水墨畫的藝術創造與消化的泉源來自「自性了悟」,從主客合一、物我兩忘的境界中,欲提昇出對大自然生機神采的體會,都須經由「悟」再通過「化」。而老莊思想觀念也普遍潛存在畫家心中,如「大巧若拙」「過功損韻」,對於形勿須太矯飾而著重於精神方面的表現,於筆墨間追求一種物象外的「畫外」精神,以及「超乎象外,得乎寰中」的傳神境界,所以中國水墨的尚墨精神是與中國文化的哲學有關連,抑或工具使用方便使然。總之,宇宙繽紛萬色歸宗返原於黑白兩色間的明度比較層次,來表現宇宙大地萬象不易其理,這種道的「轉化」呈現了水墨畫淡泊雅趣的藝術,而歷來雅格藝術星基本品質,是畫家文化修養和藝術趣味的歸皈。
中國的水墨畫兩個不可分離的元素,就是筆墨和空間,筆就是筆法、筆觸,並不是工具上的名稱、筆觸是記錄畫家完成作品心理的過程,它代表情緒、涵養、功力造詣各方面的統現,墨指的是調子氣質,追求色質色相的豐富、變化。由於中國水墨畫注重筆墨的觀會以及哲學底層也間接影響到空間的超越時空性、移情感懷,而也可以從一個較客觀的角色提昇到非常主觀的焦點,也可以藉想像空間延伸出一個無限大的量向給予視界的張力,勢的外張與韻的內斂。畫家可以完全自我解放,從心所欲、率性而為,重視天趣、或神閒氣定沒有什麼法則可尋,任憑個人主觀而驅馳,「畫不止於其所畫」,這種創作態度正包容著藝術創作精神,自由聯想、遷想妙得的思想模式符合了現代甚或後現代主義的創作實踐、不必心存執著而順手拈來,然而千年來的墨守、江河淤塞、活潑的創造力生命感幾成枯竭狀態。
現代水墨與傳統水墨不是對立而是相對的,文化本身的特質,累積、普遍與變異,在基礎上歷代傳承是文化遺產,但因各個社會環境、生物基礎不同,其文化遺產在反映社會生活方式及人類關係上自然有差異,在文化發展上新的文化才足以適應的生活方式。現代水墨畫的發展在台灣,經早期代表一種運動、一種覺醒和反抗對立,經過中期的自我期許與傳統並存,或是個性解放與舊制度改革的要求,西歐新藝術風氣的學習,到了後期藝術思想在廣度、深度、對人生認知有極大的反省空間及展望,落實到作品的探討與實踐,使得現代水墨畫拓出民族意識覺醒,加上政治開放西歐藝術資訊多元普遍激盪,台灣現代水墨的探究,無論在筆墨形式、意念、材質上都有著驚奇的發展,尤其是本土觀念的闡揚更是台灣現代水墨畫生根台灣的希望。在近幾十年的現代水墨創作中,不少「精英」、「才人」輩出各領風騷,無論在氣質、風格、形式、圖像上都令人驚喜,而李振明透過傳統水墨的洗鍊,意氣風發於現代水墨舞台生態,展現其旺盛的創作生命力為不可多得的畫家之一。
二、符號的建立與圖像錯置的空間
中國繪畫關切社會機能比較少,表現人性與人道主義比較少,關心的大抵是個人福祉、賞心悅目、空靈的境界較多,散發個人對物對人對事的看法較為含蓄或避而不談是屬於象徵主義,傳統水墨的「天人合一」境界指向人與自然和諧的理想,人與環境互動的親和性,而圓柔含蓄概括的表達正是中國文人內斂潛藏的美德表徵。生長在台灣的現代水墨畫家,在海洋文化培育與薰陶下,在自由體制開放形態中發展出來的繪畫必得觀照周遭生活、社會體制,做一種理性適切的表達,這是台灣現代水墨在發展上無法忽略的,尤其在後現代工業之後人文與環境自然的互動所造成的衝突、無奈、漠然更成為當下當代藝術表現的一種特質,也唯有關切我們生活環境和體制,才能顯露出水墨中的當代社會性格與精神,那些露水鴛鴦、搔不著癢處的水墨畫並不足以砌成台灣現代代水墨畫的城堡。
台灣這塊美麗土地,孕育著文化藝術欣欣向榮,將情感結合、深切的感受創作出對台灣這塊土地文化的流露,成就台灣精神風格,則不僅是當代精神的握把也是其個人藝術的金字塔。李振明的水墨畫作品是對台灣本土生態環境自然或以隱喻的手法來觀察和抒發情感,或產生強烈的關懷與激情,將台灣的山河、草木、禽鳥、魚蟲作系列圖像或單一主題,挾著思路的明確與熾烈的企圖心,挾著成熟優越的傳統筆墨章法、扛著現代水墨的批判精神與實證實驗表現親身感受架構出其個人獨特的新水墨理想,熱烙其個人明朗獨步的符號與印記。
傳統水墨在圖像與符號的建立並無鮮明,而李振明在現代水墨畫的表現風格上,能迅速地建立起符號系統,雖然現代水墨畫尚未形成具有涵蓋力的通用性的系統符號,但確有其語言發展潛力,其作品的幾何、元型、象徵符號中的表現的確有足以令人駐足靜觀之處。這種交錯並置符號的語言空間混雜現象,是一種反傳統的現代思考摸式,彼此間的差異突顯反映出另外一種社會現實,畫面上的自動性和半自動性技法與傳統筆法混合一起,正好可以反映出台灣當下互相重疊並列的社會生活現象,這些特質在李振明作品中,如「墨染寶島生態圖譜」、「生態多寶格」、「侯鳥祭」、「賞鳥手記」、「生物圖鑑」等系列可以窺探感受。
中國水墨風格決定於形式,形式由觀念與素材組構,傳統筆墨僵化形式的突破,是素材的開豁,是觀念的覺醒革命、是「道」的轉化而演釋成新的人文精神,可能由純綷性材料轉變思考成思惟性的材質表現,可能由較簡單的素材運用到專門性材質運用的抽象性,或許會剝離了所謂的中國水墨「感覺」,其實「水墨」畫抽離出文化哲學底層不也只是材質的類屬,將素材材質的橫面寬度延伸通過自由精神的結構,熔接中國水墨自豪的「天趣」、「無機」,濡墨假象,留白或空靈,滿塞以壓抑悲鬱都足以表現水墨畫當下的時空台灣的複雜性。
形式是藝術創作的推動力,新的形式空間生命是現代藝術的要素,傳統水墨由於太過注重筆墨工具而造成形式嚴重的負荷,當下現代水墨畫發展的困難度,是材料更新自由革命後水墨特質的新發展和新的意象圖像構築能否洩出強烈的輻射台灣現化水墨,是有待努力振臂一擲。從李振明的水墨作品中,我看到一些蜘絲馬跡,雖然在材質的感通上不甚明確,但從其形式結構中,從交錯的時空組合,令我們構成一個宏觀的視界。
總之,李振明的現代水墨本著嚴謹細密傳統寫實的特質,不僅掌握了佈局的巧思與虛靈的運幄,而從其碎點與細線的交響、晶瑩剔透的墨韻、散筆亂筆的堆疊形成主題或背景空間的分割、聯想或牽扯;不僅悠游於水、墨、線、塊、渲染的靈氣運動,也掌控拓印壓擦摩捺多元技法的效果;抽離書法而成文字的解構,造成說明式、分解性的唐突感,從民俗符號的藉用、方格的主結構、單一的反覆形態、對稱平衡的分析、飄泊悠遠與超現實的夢幻、批判中的暗喻性、非主題性中的主題逐漸框設成交響、錯落、複雜的空間面向,統一中的變化生命正不斷地蔓延豁然而開,而成為其鮮明的台灣現化水墨的風格,也許這就是李振明欲告訴我們的現代水墨畫,詮釋台灣生命台灣圖像、符號的表現方式,也讓我們重而思考從水墨畫模糊既定的印象中,實證現代水墨畫那自由,革命的本質。
2014〈窗外花飄黃金雨〉96×88cm-李振明
■■■■■■■■■■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