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看李振明的現代水墨畫─思考實證人文與環境的生態表現─ ∣文/洪根深



看李振明的現代水墨畫─思考實證人文與環境的生態表現─ 

洪根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

 

一、水墨的傳統與現代的意義

  文人與藝術必定有其思想,無論東方、西方都無法抽離精神主體。中國哲學思想注重人生哲學,探究的是自然的、宇宙的人生觀,而文化藝術的發展又與地環環境有絕大關係而形成迥殊的民族性格與風采。中國文化和藝術生命最犀利之處,是文人嚮往的「道」─天、道、聖,中國人一直在追求宇宙人生的終極目標,中國畫家藉用水墨這特有的素材來詮釋表達如此理念。中國水墨畫的藝術創造與消化的泉源來自「自性了悟」,從主客合一、物我兩忘的境界中,欲提昇出對大自然生機神采的體會,都須經由「悟」再通過「化」。而老莊思想觀念也普遍潛存在畫家心中,如「大巧若拙」「過功損韻」,對於形勿須太矯飾而著重於精神方面的表現,於筆墨間追求一種物象外的「畫外」精神,以及「超乎象外,得乎寰中」的傳神境界,所以中國水墨的尚墨精神是與中國文化的哲學有關連,抑或工具使用方便使然。總之,宇宙繽紛萬色歸宗返原於黑白兩色間的明度比較層次,來表現宇宙大地萬象不易其理,這種道的「轉化」呈現了水墨畫淡泊雅趣的藝術,而歷來雅格藝術星基本品質,是畫家文化修養和藝術趣味的歸皈。

  中國的水墨畫兩個不可分離的元素,就是筆墨和空間,筆就是筆法、筆觸,並不是工具上的名稱、筆觸是記錄畫家完成作品心理的過程,它代表情緒、涵養、功力造詣各方面的統現,墨指的是調子氣質,追求色質色相的豐富、變化。由於中國水墨畫注重筆墨的觀會以及哲學底層也間接影響到空間的超越時空性、移情感懷,而也可以從一個較客觀的角色提昇到非常主觀的焦點,也可以藉想像空間延伸出一個無限大的量向給予視界的張力,勢的外張與韻的內斂。畫家可以完全自我解放,從心所欲、率性而為,重視天趣、或神閒氣定沒有什麼法則可尋,任憑個人主觀而驅馳,「畫不止於其所畫」,這種創作態度正包容著藝術創作精神,自由聯想、遷想妙得的思想模式符合了現代甚或後現代主義的創作實踐、不必心存執著而順手拈來,然而千年來的墨守、江河淤塞、活潑的創造力生命感幾成枯竭狀態。

  現代水墨與傳統水墨不是對立而是相對的,文化本身的特質,累積、普遍與變異,在基礎上歷代傳承是文化遺產,但因各個社會環境、生物基礎不同,其文化遺產在反映社會生活方式及人類關係上自然有差異,在文化發展上新的文化才足以適應的生活方式。現代水墨畫的發展在台灣,經早期代表一種運動、一種覺醒和反抗對立,經過中期的自我期許與傳統並存,或是個性解放與舊制度改革的要求,西歐新藝術風氣的學習,到了後期藝術思想在廣度、深度、對人生認知有極大的反省空間及展望,落實到作品的探討與實踐,使得現代水墨畫拓出民族意識覺醒,加上政治開放西歐藝術資訊多元普遍激盪,台灣現代水墨的探究,無論在筆墨形式、意念、材質上都有著驚奇的發展,尤其是本土觀念的闡揚更是台灣現代水墨畫生根台灣的希望。在近幾十年的現代水墨創作中,不少「精英」、「才人」輩出各領風騷,無論在氣質、風格、形式、圖像上都令人驚喜,而李振明透過傳統水墨的洗鍊,意氣風發於現代水墨舞台生態,展現其旺盛的創作生命力為不可多得的畫家之一。

二、符號的建立與圖像錯置的空間

  中國繪畫關切社會機能比較少,表現人性與人道主義比較少,關心的大抵是個人福祉、賞心悅目、空靈的境界較多,散發個人對物對人對事的看法較為含蓄或避而不談是屬於象徵主義,傳統水墨的「天人合一」境界指向人與自然和諧的理想,人與環境互動的親和性,而圓柔含蓄概括的表達正是中國文人內斂潛藏的美德表徵。生長在台灣的現代水墨畫家,在海洋文化培育與薰陶下,在自由體制開放形態中發展出來的繪畫必得觀照周遭生活、社會體制,做一種理性適切的表達,這是台灣現代水墨在發展上無法忽略的,尤其在後現代工業之後人文與環境自然的互動所造成的衝突、無奈、漠然更成為當下當代藝術表現的一種特質,也唯有關切我們生活環境和體制,才能顯露出水墨中的當代社會性格與精神,那些露水鴛鴦、搔不著癢處的水墨畫並不足以砌成台灣現代代水墨畫的城堡。

  台灣這塊美麗土地,孕育著文化藝術欣欣向榮,將情感結合、深切的感受創作出對台灣這塊土地文化的流露,成就台灣精神風格,則不僅是當代精神的握把也是其個人藝術的金字塔。李振明的水墨畫作品是對台灣本土生態環境自然或以隱喻的手法來觀察和抒發情感,或產生強烈的關懷與激情,將台灣的山河、草木、禽鳥、魚蟲作系列圖像或單一主題,挾著思路的明確與熾烈的企圖心,挾著成熟優越的傳統筆墨章法、扛著現代水墨的批判精神與實證實驗表現親身感受架構出其個人獨特的新水墨理想,熱烙其個人明朗獨步的符號與印記。

  傳統水墨在圖像與符號的建立並無鮮明,而李振明在現代水墨畫的表現風格上,能迅速地建立起符號系統,雖然現代水墨畫尚未形成具有涵蓋力的通用性的系統符號,但確有其語言發展潛力,其作品的幾何、元型、象徵符號中的表現的確有足以令人駐足靜觀之處。這種交錯並置符號的語言空間混雜現象,是一種反傳統的現代思考摸式,彼此間的差異突顯反映出另外一種社會現實,畫面上的自動性和半自動性技法與傳統筆法混合一起,正好可以反映出台灣當下互相重疊並列的社會生活現象,這些特質在李振明作品中,如「墨染寶島生態圖譜」、「生態多寶格」、「侯鳥祭」、「賞鳥手記」、「生物圖鑑」等系列可以窺探感受。

  中國水墨風格決定於形式,形式由觀念與素材組構,傳統筆墨僵化形式的突破,是素材的開豁,是觀念的覺醒革命、是「道」的轉化而演釋成新的人文精神,可能由純綷性材料轉變思考成思惟性的材質表現,可能由較簡單的素材運用到專門性材質運用的抽象性,或許會剝離了所謂的中國水墨「感覺」,其實「水墨」畫抽離出文化哲學底層不也只是材質的類屬,將素材材質的橫面寬度延伸通過自由精神的結構,熔接中國水墨自豪的「天趣」、「無機」,濡墨假象,留白或空靈,滿塞以壓抑悲鬱都足以表現水墨畫當下的時空台灣的複雜性。

  形式是藝術創作的推動力,新的形式空間生命是現代藝術的要素,傳統水墨由於太過注重筆墨工具而造成形式嚴重的負荷,當下現代水墨畫發展的困難度,是材料更新自由革命後水墨特質的新發展和新的意象圖像構築能否洩出強烈的輻射台灣現化水墨,是有待努力振臂一擲。從李振明的水墨作品中,我看到一些蜘絲馬跡,雖然在材質的感通上不甚明確,但從其形式結構中,從交錯的時空組合,令我們構成一個宏觀的視界。

  總之,李振明的現代水墨本著嚴謹細密傳統寫實的特質,不僅掌握了佈局的巧思與虛靈的運幄,而從其碎點與細線的交響、晶瑩剔透的墨韻、散筆亂筆的堆疊形成主題或背景空間的分割、聯想或牽扯;不僅悠游於水、墨、線、塊、渲染的靈氣運動,也掌控拓印壓擦摩捺多元技法的效果;抽離書法而成文字的解構,造成說明式、分解性的唐突感,從民俗符號的藉用、方格的主結構、單一的反覆形態、對稱平衡的分析、飄泊悠遠與超現實的夢幻、批判中的暗喻性、非主題性中的主題逐漸框設成交響、錯落、複雜的空間面向,統一中的變化生命正不斷地蔓延豁然而開,而成為其鮮明的台灣現化水墨的風格,也許這就是李振明欲告訴我們的現代水墨畫,詮釋台灣生命台灣圖像、符號的表現方式,也讓我們重而思考從水墨畫模糊既定的印象中,實證現代水墨畫那自由,革命的本質。


2014〈窗外花飄黃金雨〉96×88cm-李振明

■■■■■■■■■■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最新► 從學院出走大院子∣李振明創作展🔶11.23_15:00開幕

  從學院出走大院子∣李振明創作展 展期:2024.11.20-12.11 地點: 台北‧大院子藝術空間 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248巷10號 從師大藝術學院院長卸任退休後 日子過得比較悠閒 常漫步在師大與臺大之間的日式建築聚落群裏 在巷弄間...... 感受日本時代昭和町的人文氛圍 那裏有一庭磚墻院落 是原來的日本海軍招待所 整修為 大院子藝術空間 在都會喧囂中 保留著幽靜氣息 依然忙碌的生活 可以抽空來看看我的畫展 從學院出走大院子丨李振明創作展 2024-11.23_15:00開幕 看完畫展 後院佗寂的角落 可以歇歇 …… 2024〈白頭相偕〉103×93cm 李振明 2024〈岩上夏蕨〉84×68cm 李振明 2024〈院落小景〉68×68cm   李振明 2024〈岩下春草〉58×58cm   李振明 2024〈大院子小角落之白頭翁〉58×58cm   李振明 2024〈紅嘴山鵲〉90×60cm   李振明 2024〈院落乍光〉99×68cm   李振明 20242024〈雙覓〉68×68cm   李振明 2024〈雙鷗〉49×90cm   李振明 2024〈礁岩〉120×94cm   李振明 2024〈錢幣草〉58×58cm   李振明 2024〈大院子小角落之野鴿子〉58×58cm   李振明 ………….

試論李振明作品中的美學底蘊及在地關懷 |文/ 曾霆羽

  試論李振明作品中的美學底蘊及在地關懷 曾霆羽 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博士 現任職於山東理工大學美術學院     李振明老師是我學院時期的老師,同時也是我的碩士和博士的導師,因此無論是他的教學或是創作思想對於我都有相當大的啟迪和影響,在此學生致上萬分謝意。同時我也懷著敬意,關於李老師的創作說明幾點感想。       李老師出生於 1955 年,如果從現代美術發展史來看幾個藝術思潮的時間點,在李老師的成長及藝術發展過程中,經歷包括如 1960 年代發軔的現代水墨、 1970 年代出現的鄉土寫實、 1980 年代的後現代多元紛呈、及延綿至今尚難明確定義的當代藝術。細究李老師的創作理念及水墨繪畫,作品中顯而易見其對時代流轉下美學課題的精準拿捏,將具有時代意義之眾相,在有法有度的反芻後,適時適地的聚結成畫,因此關於李老師的作品,我想從四個面向來談,一、膠點撞墨的現代性。二、文本挪用( textual appropriation )的後現代性。三、連圈走筆的古典性。四、生態關懷的在地性。   一、 膠點撞墨的現代性 : 創作簡言之就是透過客觀物質將主觀情思具像化。這個具像化過程則仰賴媒介方法,媒介和方法指的是藝術創作中的物質材料及建構物質材料的邏輯,在水墨繪畫的範疇中,指涉的大抵是筆、墨、紙、硯所運動複合出的平面痕跡,在水墨繪畫的古典語境中,這種平面痕跡在歷時悠久累積下,被歸納總結為「筆墨」為尚的美學系統。時至 1960 年代,台灣的現代水墨開始發展,現代主義的思維簡言之就是讓繪畫離開「模擬」,進入繪畫彰顯的即是繪畫本身,對於大抵在「模擬自然」的前提下體現「筆墨美學」的古典水墨而言,現代水墨是對古典水墨的一種出格動作,在此邏輯下發展出以展現水墨媒材自身的抽象美學,也由此展開劉國松老師所言 : 「 畫家與科學家沒什麼兩樣,畫家也要像科學家一樣,在畫室裡不停地實驗創造。 」這種對媒介方法的「理性」和「思辨」正是現代主義中的核心價值,因此如何實驗探索媒材,並從中建構個人風格是現代水墨發展中相當重要的發展邏輯。     從現代水墨發展的語境中閱讀李老師的作品,顯而易見的可以看到他對於非筆墨的探索用力之深。閱讀其作品,貫穿整體的視覺樣態的一種質地,有時如 19...

大聲喝出革筆的命:歸零高—劉國松現代水墨符號系統的解構再創 李振明

大聲喝出革筆的命:歸零高— 劉國松現代水墨符號系統的解構再創 李振明 (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韓國東國大學美術系客座教授) 本文發表於: 李振明,〈大聲喝出革筆的命:歸零高—劉國松現代水墨符號系統的解構再創〉,《劉國松現代水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輯》,山東博物館, 2013/4/26 。 摘                 要 劉國松先後在港台提出「革筆的命」、「革中鋒的命」,對歷來水墨傳統主流文人繪畫一系,一向被視為變革最後底線的書法性筆墨的直接挑戰,莫非是期待激盪出水墨的現代化,而當年所倡導的「現代水墨」一詞,似乎也已成為有所特定指涉的水墨時潮,只是其標舉象徵的意義似乎一直影響到後來。 要將中國的繪畫從摹仿的停滯起死回生,迅速有效的矯枉有時必難免要過正,雖然劉國松也嘗試給予傳統文人畫所標榜的「筆墨」以嶄新的詮釋:「筆就是點和線;墨就是色和面;皴就是肌理。」或許在那個年代,新的詮釋效應之不可得,唯得另立論以爭,先破後立革了命歸零再拉高,生命將會為自己找出口,如果我們能夠相信東方畫種的水墨仍具生命力的話。 劉國松提倡現代水墨,從初始被懷疑批判,不悔的鬥士始終不改初衷,堅持以往,最後歷史的見證,給予不變的思想信仰高度的肯定。不只在台灣 2008 年獲頒國家文藝獎, 2011 年大陸中國文化部、中國藝術研究院等有關方面更授予劉國松第一屆中華藝文獎終身成就獎。 藝術必植根於生養的土地,劉國松祖籍山東,成長於台灣,一生為藝術闖蕩,奔波世界各地,與他的先行者嚮往藝術之都巴黎,步向戰後藝術主場紐約,移居生活創作,藉以進入世界藝術潮流的作法不同,奔波之餘的他始終居處於華人土地中港台之間。 劉國松嘗謂現代水墨就是台灣展現海島文化的特色,吸收融合各種文化,在這片土地上創造出來的本土繪畫。「現代水墨」風潮,從台灣而香港而大陸,另稱「實驗水墨」的反思創新作風,透過試探開拓,在這半世紀以來,帶著實驗性、強調現代化的創新水墨,雖未必是華人水墨發展的主流,卻確實是活躍於這段時期,非常有別於既有傳統文人畫脈絡的一新繪畫體系。 在看似顛覆的作法中,「革命」只是做為反叛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