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微觀而深沈的改變──李振明的水墨歷程 ∣文/楊永源



微觀而深沈的改變──李振明的水墨歷程  

楊永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教授)

 

    在當下的藝術生態中,水墨畫到底有沒有可能建立自己作為當代藝術形貌的問題,一直

是李振明多年創作探索的核心問題,答案很清楚的反映在他近期的個展。這個以持續生態關

懷與佛心內省生命意義的個展,表達了他對水墨畫藝術形式創新的熱誠態度,也反映了水墨

畫作為當代藝術形貌的樂觀情勢。

    多年前李振明以生態關懷開啟他水墨創作源源不斷的創作衝動,以生態系列創作的批判

性內涵,對傳統中國繪畫與美學論述的精神,做了一次質疑。在不斷的扣應問題之中,李振

明再次反芻他以研究禪宗繪畫思想,撰寫碩士論文時對於中國禪宗藝術精神體會。這種結果

反映在他執著水墨作為根本創作媒材,以及繪畫形式上虛實相生的美感。這也回應了當今水

墨畫革新議題中,學界無數次關於筆墨存亡之必要性的關切。由於堅持媒材最起碼的純粹,

李振明始終以白宣留駐黑墨,這個宿命的結合說明了作為指涉東方精神符號的功能,它始終

有近水樓台的便利,儘管畫面色彩和材料可以黑白、軟硬等更多的組合。利用穿插虛實空間

所製造的肌理,令人窒息的密度,始終有股氣息穿透遊走在水痕墨漬之間,這有別於波洛克

Jackson Pollock)的狂暴力道與癡狂渴望創作的自由,或羅斯科(Mark Rothko)的神秘

和雄渾。水墨的文人氣質在李振明的畫中透露一絲新文人畫的前景,他似乎堅持水墨畫的基

因可以改良卻未必需要異種雜交。

    畫面中迴遊在沼澤區的雁鴨,或擠壓在沉積岩石中的魚,都有李振明筆筆精密的的雕鑿

痕跡,有別於傳統工筆畫或寫意畫的姿態。這些生物體作為視覺符號而言,他原本可以採用

複合立體和照相拼貼、轉印、或結合凹版畫技術來處理。只是這樣的形式與技法與羅遜柏格

Robert Rauschenberg)雖僅是一步之遠的空間,卻將決定水墨要不要改姓複媒,落籍歸

戶在東方傳統以外的洋門牌號。這一步看似近在咫尺,卻牽動太多人敏感的神經。顯然李振

明選擇站在中間,既未緊抱傳統筆墨也未模糊水墨的純粹血統。

    李振明的畫告訴觀者,他對於水墨畫前途的執著,也透露出他思考東西文化差異的態度

。這不僅是他自己的創作,也是他在台灣師大美術系教學的態度。有一絲悲壯,更有一點崇

高。以這種真誠就算是面對艱辛,都可以如李振明畫中的佛像──自在、喜樂、莊嚴。

    如果事事從輕不要深是東方藝術思想的精神,我還是會相信水墨畫有一套自己的世界觀

。擺盪在東與西古與今,或許是藝術文化工作的宿命。偉大的藝術從藝術中來,就藝術的形

式與精神,是個不錯的命題。不斷質疑與探索,免除視覺因為熟悉外物而流於老套的觀看模

式,事物意象因而得以處在全然的不確定性,或許是我期待看見的下一階段的樣貌。(2006)



2008〈台灣鮭出頭〉96×90cm-李振明

■■■■■■■■■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最新► 從學院出走大院子∣李振明創作展🔶11.23_15:00開幕

  從學院出走大院子∣李振明創作展 展期:2024.11.20-12.11 地點: 台北‧大院子藝術空間 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248巷10號 從師大藝術學院院長卸任退休後 日子過得比較悠閒 常漫步在師大與臺大之間的日式建築聚落群裏 在巷弄間...... 感受日本時代昭和町的人文氛圍 那裏有一庭磚墻院落 是原來的日本海軍招待所 整修為 大院子藝術空間 在都會喧囂中 保留著幽靜氣息 依然忙碌的生活 可以抽空來看看我的畫展 從學院出走大院子丨李振明創作展 2024-11.23_15:00開幕 看完畫展 後院佗寂的角落 可以歇歇 …… 2024〈白頭相偕〉103×93cm 李振明 2024〈岩上夏蕨〉84×68cm 李振明 2024〈院落小景〉68×68cm   李振明 2024〈岩下春草〉58×58cm   李振明 2024〈大院子小角落之白頭翁〉58×58cm   李振明 2024〈紅嘴山鵲〉90×60cm   李振明 2024〈院落乍光〉99×68cm   李振明 20242024〈雙覓〉68×68cm   李振明 2024〈雙鷗〉49×90cm   李振明 2024〈礁岩〉120×94cm   李振明 2024〈錢幣草〉58×58cm   李振明 2024〈大院子小角落之野鴿子〉58×58cm   李振明 ………….

試論李振明作品中的美學底蘊及在地關懷 |文/ 曾霆羽

  試論李振明作品中的美學底蘊及在地關懷 曾霆羽 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博士 現任職於山東理工大學美術學院     李振明老師是我學院時期的老師,同時也是我的碩士和博士的導師,因此無論是他的教學或是創作思想對於我都有相當大的啟迪和影響,在此學生致上萬分謝意。同時我也懷著敬意,關於李老師的創作說明幾點感想。       李老師出生於 1955 年,如果從現代美術發展史來看幾個藝術思潮的時間點,在李老師的成長及藝術發展過程中,經歷包括如 1960 年代發軔的現代水墨、 1970 年代出現的鄉土寫實、 1980 年代的後現代多元紛呈、及延綿至今尚難明確定義的當代藝術。細究李老師的創作理念及水墨繪畫,作品中顯而易見其對時代流轉下美學課題的精準拿捏,將具有時代意義之眾相,在有法有度的反芻後,適時適地的聚結成畫,因此關於李老師的作品,我想從四個面向來談,一、膠點撞墨的現代性。二、文本挪用( textual appropriation )的後現代性。三、連圈走筆的古典性。四、生態關懷的在地性。   一、 膠點撞墨的現代性 : 創作簡言之就是透過客觀物質將主觀情思具像化。這個具像化過程則仰賴媒介方法,媒介和方法指的是藝術創作中的物質材料及建構物質材料的邏輯,在水墨繪畫的範疇中,指涉的大抵是筆、墨、紙、硯所運動複合出的平面痕跡,在水墨繪畫的古典語境中,這種平面痕跡在歷時悠久累積下,被歸納總結為「筆墨」為尚的美學系統。時至 1960 年代,台灣的現代水墨開始發展,現代主義的思維簡言之就是讓繪畫離開「模擬」,進入繪畫彰顯的即是繪畫本身,對於大抵在「模擬自然」的前提下體現「筆墨美學」的古典水墨而言,現代水墨是對古典水墨的一種出格動作,在此邏輯下發展出以展現水墨媒材自身的抽象美學,也由此展開劉國松老師所言 : 「 畫家與科學家沒什麼兩樣,畫家也要像科學家一樣,在畫室裡不停地實驗創造。 」這種對媒介方法的「理性」和「思辨」正是現代主義中的核心價值,因此如何實驗探索媒材,並從中建構個人風格是現代水墨發展中相當重要的發展邏輯。     從現代水墨發展的語境中閱讀李老師的作品,顯而易見的可以看到他對於非筆墨的探索用力之深。閱讀其作品,貫穿整體的視覺樣態的一種質地,有時如 19...

大聲喝出革筆的命:歸零高—劉國松現代水墨符號系統的解構再創 李振明

大聲喝出革筆的命:歸零高— 劉國松現代水墨符號系統的解構再創 李振明 (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韓國東國大學美術系客座教授) 本文發表於: 李振明,〈大聲喝出革筆的命:歸零高—劉國松現代水墨符號系統的解構再創〉,《劉國松現代水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輯》,山東博物館, 2013/4/26 。 摘                 要 劉國松先後在港台提出「革筆的命」、「革中鋒的命」,對歷來水墨傳統主流文人繪畫一系,一向被視為變革最後底線的書法性筆墨的直接挑戰,莫非是期待激盪出水墨的現代化,而當年所倡導的「現代水墨」一詞,似乎也已成為有所特定指涉的水墨時潮,只是其標舉象徵的意義似乎一直影響到後來。 要將中國的繪畫從摹仿的停滯起死回生,迅速有效的矯枉有時必難免要過正,雖然劉國松也嘗試給予傳統文人畫所標榜的「筆墨」以嶄新的詮釋:「筆就是點和線;墨就是色和面;皴就是肌理。」或許在那個年代,新的詮釋效應之不可得,唯得另立論以爭,先破後立革了命歸零再拉高,生命將會為自己找出口,如果我們能夠相信東方畫種的水墨仍具生命力的話。 劉國松提倡現代水墨,從初始被懷疑批判,不悔的鬥士始終不改初衷,堅持以往,最後歷史的見證,給予不變的思想信仰高度的肯定。不只在台灣 2008 年獲頒國家文藝獎, 2011 年大陸中國文化部、中國藝術研究院等有關方面更授予劉國松第一屆中華藝文獎終身成就獎。 藝術必植根於生養的土地,劉國松祖籍山東,成長於台灣,一生為藝術闖蕩,奔波世界各地,與他的先行者嚮往藝術之都巴黎,步向戰後藝術主場紐約,移居生活創作,藉以進入世界藝術潮流的作法不同,奔波之餘的他始終居處於華人土地中港台之間。 劉國松嘗謂現代水墨就是台灣展現海島文化的特色,吸收融合各種文化,在這片土地上創造出來的本土繪畫。「現代水墨」風潮,從台灣而香港而大陸,另稱「實驗水墨」的反思創新作風,透過試探開拓,在這半世紀以來,帶著實驗性、強調現代化的創新水墨,雖未必是華人水墨發展的主流,卻確實是活躍於這段時期,非常有別於既有傳統文人畫脈絡的一新繪畫體系。 在看似顛覆的作法中,「革命」只是做為反叛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