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凝結生命意象、開創水墨新象 ∣文/曹筱玥


凝結生命意象、開創水墨新象 ~記李振明於嘉義鐵道藝術村「風吹不動」個展

/曹筱玥(台北科技大學教授)

 

含蓄而幽遠的時空美感

    在和煦的陽光中,我來到了師大美術系館,採訪大學時代的恩師李振明;李老師在濃

郁的咖啡香中悠然自得的回憶著,他在創作上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畫冊扉頁即是「祈安

祭儀」系列作品,面對那栩栩如生、或站或坐、一尊尊隱身於石堆中的神像矗立於我的眼

前,令人不禁興起肅然起敬之感,然而,轉而觀看其細膩刻畫之「觀察手札」系列,卻又

旋即墜入一富有詩情的氛圍之中,畫面中那正在休憩的水鳥,瀰漫著一股淡淡的憂鬱感,

而我腦中的思緒也隨著畫作中物件的舖陳,時而起、時而落,那是因為在欣賞李師不同時

期創作的同時,彷彿帶領我走進時光隧道一般,舊時於李師門下求學的情境似乎猶在眼前

,而這些依據生命歷程所作的創作,深深的烙印於我的內心,從觀畫的過程中,我嗅到了

身為一位藝術家,對於藝術創作的執著與不斷追求創新的精神。

 

關於李振明的二三事

    生於民國四十四年的李振明,他的家鄉是在風光明媚、民風純樸的嘉義,幼年的他,

即受到當地藝術風氣的薰陶,潛移默化中也引發了他決心學畫的契機;啟蒙階段時,即從

傳統水墨切入的他,師專畢業之後,更決心以一生來從事藝術創作,他自學不倦、鑽研不

懈的精神,再加上純任自性、悠游於自我創作天地中的執著與努力,旋即讓他考上師大美

術系,而後順利進入美術研究所求學,走上藝術創作的不悔之路,他的活力與好奇充分展

現於入畫的題材之上,從寫實風格到心象表現,都留下了諸多深刻的研究與實作;設計訓

練的養成背景,使他極強調形式美與直觀的視覺經驗,在幾何式的迴旋佈局之中,他的創

作可謂兼具有高度的環境關懷與感性的意指內涵,在造型上也打破了傳統文人畫,流於制

式化的道貌黯淡之感,跳脫了傳統水墨迂腐的死氣沉沉,脫離了早期悲情式的懷舊主義,

盡收於眼簾的是一股蓬勃的生命力和那積極的開創性。不斷致力於現代水墨的開創與耕耘

的他,自民國七十三年起,便成了當時「雄獅美術新人獎」、「北美館」、「高美館」的

座上客,繪畫成果亦日益豐碩。現今的他,身兼了藝術工作者與藝術教育者的雙重角色,

老師認為,身為一位指導水墨創作的大學教師,他希望能給予學生更多的思考方向,將

筆和墨看作為一種媒材,不必太過拘泥於傳統的形式,才能有更多、更自由表現的可能性

,而他也以此觀點自許,與學生在創作之路上共勉之。

 

近期新作《風吹不動》,考古遺跡系列創作

    時間與空間是宇宙構成的兩項要素,也是攸關人類生存的關鍵所在,亦是藝術家所亟

于探索的領域;老師於「考古遺跡」系列畫作中,便以佛像代表了文化傳承與歷史記憶

等多層意義,不僅象徵了中國人的永生觀,那莊嚴出世的石像軀體,其中所展露出的氣宇

軒昂、正氣凜然,亦回映了藝術家將其題名為「風吹不動」,形塑那不可撼動的深層意涵

;李師憑藉著天生的才華與敏銳的觀察,將西方設計的繪畫觀念,結合中國水墨畫的意境

,做一適度的融合,表現出生活中之所見、所思與所感,他訴之於直觀,準確的表現出肌

理的質感及豐富的層次,物與物之間呈現出一種井然有序的空間感,那居中的些微間距,

是其安排空間的巧妙之處,充滿了戲劇性的張力,壓抑、凝結住那剎那之美,沉穩的形象

似乎處於那遙遙在望的遠方,使畫面具有一典雅氣息之觀感;而線條之粗細、濃淡、輕重

、轉折,面面俱到,畫家善用空間的營造安排,創作出屬於自己的內心世界,達到不堆砌

雕琢之美,將中國繪畫的精神與蒼茫的優雅氣息躍然紙上。另一方面,前景中以濃稠、厚

實色調堆疊出的植物線條,因為色彩的混合、交錯、及相互融合,而產生出一種整體的美

感,空間的推移,便在色塊與色塊的區隔中,自然的形成了;也使得觀眾再次能感覺到,

空間中充滿了植物透露出的特有濕氣,及其所散發出的芳香氣味。

 

結語:

   藝術,是人類自由心靈、深刻思想的具體展現,具有高度精神性的特質;繪畫,必須

以深度精神內涵的揭示為目的,才能對人類文明的進步,產生積極的推動。老師以石像

作為符號,來象徵中國傳統的歷史與文化,這是就精神面作一傳承的經營,然其獨到之處

,卻是能在形式與技法上推陳出新,巧妙地經營出畫面中景物的深度、存在感和空間氛圍

,完美的統合了整體的畫面,而其中種種因素的搭配,亦使得他的作品更加耐人尋味,觀

者藉由這樣的作品,感受到人與自然共舞的生命力之美;十月四日至廿六日之間,老師

回到了故鄉嘉義,舉行為期廿三天的個展發表,其以時間為軸、空間為題,依循理性探索

的路線行走,藉以理解在中國無限性時空觀點下,所形成的學理基礎,並透過心理空間的

營造,引發觀者深入的思索,來喚醒內心深處深刻的記憶經驗,進而使時間意識與空間體

驗共感,讓傳統與創新得到有效的表現與傳達,期盼諸位藝術同好一同各襄盛舉,參與此

次於「鐵道藝術村」所舉行之藝術饗宴。


 

2015〈野鴿子〉94×85cm-李振明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最新► 從學院出走大院子∣李振明創作展🔶11.23_15:00開幕

  從學院出走大院子∣李振明創作展 展期:2024.11.20-12.11 地點: 台北‧大院子藝術空間 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248巷10號 從師大藝術學院院長卸任退休後 日子過得比較悠閒 常漫步在師大與臺大之間的日式建築聚落群裏 在巷弄間...... 感受日本時代昭和町的人文氛圍 那裏有一庭磚墻院落 是原來的日本海軍招待所 整修為 大院子藝術空間 在都會喧囂中 保留著幽靜氣息 依然忙碌的生活 可以抽空來看看我的畫展 從學院出走大院子丨李振明創作展 2024-11.23_15:00開幕 看完畫展 後院佗寂的角落 可以歇歇 …… 2024〈白頭相偕〉103×93cm 李振明 2024〈岩上夏蕨〉84×68cm 李振明 2024〈院落小景〉68×68cm   李振明 2024〈岩下春草〉58×58cm   李振明 2024〈大院子小角落之白頭翁〉58×58cm   李振明 2024〈紅嘴山鵲〉90×60cm   李振明 2024〈院落乍光〉99×68cm   李振明 20242024〈雙覓〉68×68cm   李振明 2024〈雙鷗〉49×90cm   李振明 2024〈礁岩〉120×94cm   李振明 2024〈錢幣草〉58×58cm   李振明 2024〈大院子小角落之野鴿子〉58×58cm   李振明 ………….

試論李振明作品中的美學底蘊及在地關懷 |文/ 曾霆羽

  試論李振明作品中的美學底蘊及在地關懷 曾霆羽 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博士 現任職於山東理工大學美術學院     李振明老師是我學院時期的老師,同時也是我的碩士和博士的導師,因此無論是他的教學或是創作思想對於我都有相當大的啟迪和影響,在此學生致上萬分謝意。同時我也懷著敬意,關於李老師的創作說明幾點感想。       李老師出生於 1955 年,如果從現代美術發展史來看幾個藝術思潮的時間點,在李老師的成長及藝術發展過程中,經歷包括如 1960 年代發軔的現代水墨、 1970 年代出現的鄉土寫實、 1980 年代的後現代多元紛呈、及延綿至今尚難明確定義的當代藝術。細究李老師的創作理念及水墨繪畫,作品中顯而易見其對時代流轉下美學課題的精準拿捏,將具有時代意義之眾相,在有法有度的反芻後,適時適地的聚結成畫,因此關於李老師的作品,我想從四個面向來談,一、膠點撞墨的現代性。二、文本挪用( textual appropriation )的後現代性。三、連圈走筆的古典性。四、生態關懷的在地性。   一、 膠點撞墨的現代性 : 創作簡言之就是透過客觀物質將主觀情思具像化。這個具像化過程則仰賴媒介方法,媒介和方法指的是藝術創作中的物質材料及建構物質材料的邏輯,在水墨繪畫的範疇中,指涉的大抵是筆、墨、紙、硯所運動複合出的平面痕跡,在水墨繪畫的古典語境中,這種平面痕跡在歷時悠久累積下,被歸納總結為「筆墨」為尚的美學系統。時至 1960 年代,台灣的現代水墨開始發展,現代主義的思維簡言之就是讓繪畫離開「模擬」,進入繪畫彰顯的即是繪畫本身,對於大抵在「模擬自然」的前提下體現「筆墨美學」的古典水墨而言,現代水墨是對古典水墨的一種出格動作,在此邏輯下發展出以展現水墨媒材自身的抽象美學,也由此展開劉國松老師所言 : 「 畫家與科學家沒什麼兩樣,畫家也要像科學家一樣,在畫室裡不停地實驗創造。 」這種對媒介方法的「理性」和「思辨」正是現代主義中的核心價值,因此如何實驗探索媒材,並從中建構個人風格是現代水墨發展中相當重要的發展邏輯。     從現代水墨發展的語境中閱讀李老師的作品,顯而易見的可以看到他對於非筆墨的探索用力之深。閱讀其作品,貫穿整體的視覺樣態的一種質地,有時如 19...

大聲喝出革筆的命:歸零高—劉國松現代水墨符號系統的解構再創 李振明

大聲喝出革筆的命:歸零高— 劉國松現代水墨符號系統的解構再創 李振明 (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韓國東國大學美術系客座教授) 本文發表於: 李振明,〈大聲喝出革筆的命:歸零高—劉國松現代水墨符號系統的解構再創〉,《劉國松現代水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輯》,山東博物館, 2013/4/26 。 摘                 要 劉國松先後在港台提出「革筆的命」、「革中鋒的命」,對歷來水墨傳統主流文人繪畫一系,一向被視為變革最後底線的書法性筆墨的直接挑戰,莫非是期待激盪出水墨的現代化,而當年所倡導的「現代水墨」一詞,似乎也已成為有所特定指涉的水墨時潮,只是其標舉象徵的意義似乎一直影響到後來。 要將中國的繪畫從摹仿的停滯起死回生,迅速有效的矯枉有時必難免要過正,雖然劉國松也嘗試給予傳統文人畫所標榜的「筆墨」以嶄新的詮釋:「筆就是點和線;墨就是色和面;皴就是肌理。」或許在那個年代,新的詮釋效應之不可得,唯得另立論以爭,先破後立革了命歸零再拉高,生命將會為自己找出口,如果我們能夠相信東方畫種的水墨仍具生命力的話。 劉國松提倡現代水墨,從初始被懷疑批判,不悔的鬥士始終不改初衷,堅持以往,最後歷史的見證,給予不變的思想信仰高度的肯定。不只在台灣 2008 年獲頒國家文藝獎, 2011 年大陸中國文化部、中國藝術研究院等有關方面更授予劉國松第一屆中華藝文獎終身成就獎。 藝術必植根於生養的土地,劉國松祖籍山東,成長於台灣,一生為藝術闖蕩,奔波世界各地,與他的先行者嚮往藝術之都巴黎,步向戰後藝術主場紐約,移居生活創作,藉以進入世界藝術潮流的作法不同,奔波之餘的他始終居處於華人土地中港台之間。 劉國松嘗謂現代水墨就是台灣展現海島文化的特色,吸收融合各種文化,在這片土地上創造出來的本土繪畫。「現代水墨」風潮,從台灣而香港而大陸,另稱「實驗水墨」的反思創新作風,透過試探開拓,在這半世紀以來,帶著實驗性、強調現代化的創新水墨,雖未必是華人水墨發展的主流,卻確實是活躍於這段時期,非常有別於既有傳統文人畫脈絡的一新繪畫體系。 在看似顛覆的作法中,「革命」只是做為反叛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