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結生命意象、開創水墨新象 ~記李振明於嘉義鐵道藝術村「風吹不動」個展
文/曹筱玥(台北科技大學教授)
含蓄而幽遠的時空美感
在和煦的陽光中,我來到了師大美術系館,採訪大學時代的恩師李振明;李老師在濃
郁的咖啡香中悠然自得的回憶著,他在創作上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畫冊扉頁即是「祈安
祭儀」系列作品,面對那栩栩如生、或站或坐、一尊尊隱身於石堆中的神像矗立於我的眼
前,令人不禁興起肅然起敬之感,然而,轉而觀看其細膩刻畫之「觀察手札」系列,卻又
旋即墜入一富有詩情的氛圍之中,畫面中那正在休憩的水鳥,瀰漫著一股淡淡的憂鬱感,
而我腦中的思緒也隨著畫作中物件的舖陳,時而起、時而落,那是因為在欣賞李師不同時
期創作的同時,彷彿帶領我走進時光隧道一般,舊時於李師門下求學的情境似乎猶在眼前
,而這些依據生命歷程所作的創作,深深的烙印於我的內心,從觀畫的過程中,我嗅到了
身為一位藝術家,對於藝術創作的執著與不斷追求創新的精神。
關於李振明的二三事
生於民國四十四年的李振明,他的家鄉是在風光明媚、民風純樸的嘉義,幼年的他,
即受到當地藝術風氣的薰陶,潛移默化中也引發了他決心學畫的契機;啟蒙階段時,即從
傳統水墨切入的他,師專畢業之後,更決心以一生來從事藝術創作,他自學不倦、鑽研不
懈的精神,再加上純任自性、悠游於自我創作天地中的執著與努力,旋即讓他考上師大美
術系,而後順利進入美術研究所求學,走上藝術創作的不悔之路,他的活力與好奇充分展
現於入畫的題材之上,從寫實風格到心象表現,都留下了諸多深刻的研究與實作;設計訓
練的養成背景,使他極強調形式美與直觀的視覺經驗,在幾何式的迴旋佈局之中,他的創
作可謂兼具有高度的環境關懷與感性的意指內涵,在造型上也打破了傳統文人畫,流於制
式化的道貌黯淡之感,跳脫了傳統水墨迂腐的死氣沉沉,脫離了早期悲情式的懷舊主義,
盡收於眼簾的是一股蓬勃的生命力和那積極的開創性。不斷致力於現代水墨的開創與耕耘
的他,自民國七十三年起,便成了當時「雄獅美術新人獎」、「北美館」、「高美館」的
座上客,繪畫成果亦日益豐碩。現今的他,身兼了藝術工作者與藝術教育者的雙重角色,
筆和墨看作為一種媒材,不必太過拘泥於傳統的形式,才能有更多、更自由表現的可能性
,而他也以此觀點自許,與學生在創作之路上共勉之。
近期新作《風吹不動》,考古遺跡系列創作
時間與空間是宇宙構成的兩項要素,也是攸關人類生存的關鍵所在,亦是藝術家所亟
于探索的領域;
等多層意義,不僅象徵了中國人的永生觀,那莊嚴出世的石像軀體,其中所展露出的氣宇
軒昂、正氣凜然,亦回映了藝術家將其題名為「風吹不動」,形塑那不可撼動的深層意涵
;李師憑藉著天生的才華與敏銳的觀察,將西方設計的繪畫觀念,結合中國水墨畫的意境
,做一適度的融合,表現出生活中之所見、所思與所感,他訴之於直觀,準確的表現出肌
理的質感及豐富的層次,物與物之間呈現出一種井然有序的空間感,那居中的些微間距,
是其安排空間的巧妙之處,充滿了戲劇性的張力,壓抑、凝結住那剎那之美,沉穩的形象
似乎處於那遙遙在望的遠方,使畫面具有一典雅氣息之觀感;而線條之粗細、濃淡、輕重
、轉折,面面俱到,畫家善用空間的營造安排,創作出屬於自己的內心世界,達到不堆砌
雕琢之美,將中國繪畫的精神與蒼茫的優雅氣息躍然紙上。另一方面,前景中以濃稠、厚
實色調堆疊出的植物線條,因為色彩的混合、交錯、及相互融合,而產生出一種整體的美
感,空間的推移,便在色塊與色塊的區隔中,自然的形成了;也使得觀眾再次能感覺到,
空間中充滿了植物透露出的特有濕氣,及其所散發出的芳香氣味。
結語:
藝術,是人類自由心靈、深刻思想的具體展現,具有高度精神性的特質;繪畫,必須
以深度精神內涵的揭示為目的,才能對人類文明的進步,產生積極的推動。
作為符號,來象徵中國傳統的歷史與文化,這是就精神面作一傳承的經營,然其獨到之處
,卻是能在形式與技法上推陳出新,巧妙地經營出畫面中景物的深度、存在感和空間氛圍
,完美的統合了整體的畫面,而其中種種因素的搭配,亦使得他的作品更加耐人尋味,觀
者藉由這樣的作品,感受到人與自然共舞的生命力之美;
回到了故鄉嘉義,舉行為期廿三天的個展發表,其以時間為軸、空間為題,依循理性探索
的路線行走,藉以理解在中國無限性時空觀點下,所形成的學理基礎,並透過心理空間的
營造,引發觀者深入的思索,來喚醒內心深處深刻的記憶經驗,進而使時間意識與空間體
驗共感,讓傳統與創新得到有效的表現與傳達,期盼諸位藝術同好一同各襄盛舉,參與此
次於「鐵道藝術村」所舉行之藝術饗宴。
2015〈野鴿子〉94×85cm-李振明
■■■■■■■■■■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