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自在之淨土─讀李振明的生態水墨 ∣文/羅世平



自在之淨土─讀李振明的生態水墨

 羅世平(北京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研究生部主任)

 

  用“生態水墨”來詮釋李振明近些年的創作,其中既有題材的引導,也有媒材的呈現,二者相對直觀。如果靜下心來,將畫家的作品從頭看過一遍,就能知悉其意趣所在。作者常以系列的方式展示階段性的生態關注,如《水鳥保護區》、《生態多寶格》、《岩壁紀事》等等,從題簽即可看出畫家的海島生態情結。畫上的物象,都能勾起觀潮、拾貝、垂釣、摸蟹等種種的經驗。用水墨語言表現生態物象,看起來仍是個傳統的命題,不過,若憑傳統水墨的審美經驗,自是不易明了振明生態水墨的究竟。畫家畢竟是在現代都市文明的腳步下來觀照自然生態,語境不同,人文訴求不同,畫的要義自然也大不相同。 

  以我的理解,振明生態水墨的著力點之一是在破題。所謂破題,是指畫的主旨命意。畫家選擇海島生態入畫不全在興趣,更多的是出於對人類生存環境的關懷與擔憂,看似有些“杞人憂天”,其實不然,今天的地球生態的確在變壞,譬如臭氧層破壞,溫室效應,大氣污染,地震,洪水,鼠災,物種瀕危 ⋯⋯只要用心觀察瞭解,危機重重,人類又如輪迴到“天柱折,地維絕”的女媧時代,自然向地球人亮起了一道道黃牌,我們生存的空間已是楚歌四面。對生態的憂慮讓人類不得不冷靜下來,以批判的眼光審視已經發生和正在發生的人慾和物態,反省人類自己的行為。哲學家哈貝馬斯曾質疑,今天的科技有必要這麼發達嗎?環保主義者在世界各地一次次地極端抗爭,矛頭指向的也都是人類自身的敗壞,人們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呼喚“綠色”,現在憂天的該輪到地球人了。

  自然,振明的“憂天”是因寶島生態而起的關懷,他生於斯,長於斯,畫它的生態變遷,畫花鳥蟲魚的活態生命,選材都繫於一份親情上。看他的《賞鳥手記》和《水鳥保護區》,看他的《漬岩遺跡》和《對語》,看他的《黃昏故鄉》和《台灣高密度地帶》,有獨幅的,也有系列的;有實錄的,也有憂患批評的,無不飽含有對故土家園的一份眷念,寄寓其中的還有用以醒世的一片苦心。

本於這樣的命意,花鳥蟲魚被記錄下來,被畫得生動悅目,其主旨並不在“賞”,而是落在“省”字上,載著喚醒良知的份量。這是破題的要義,所以振明的畫需要去讀,不是通常賞畫的那份輕鬆。

與破題相扣合照應的是破格。破題主立意,破格主表現。古人云:凡畫皆本於立意,而歸於用筆。生態水墨,其立意在生態,表現在筆墨,故破格更見功力和稟賦。立意於“賞”的傳統花鳥蟲魚,有既定的章法程式為依據,在筆墨韻致上見高下。以“省”為主旨的生態水墨,本不限於畫科門類,筆墨形態也需在傳統之外另謀出路,不拘於成法,方能載得起“省”得份量。

振明所謀破格之法,多借它山之石。

取法之一,導入現代設計理念。他的構圖,以簡潔平穩為特色,取勢對稱,可見分判明確的結構。線與面,墨與色,一一作過仔細地推敲,理性地放置在預成的結構中,呈現井然的秩序感。

取法之二,後結構主義的圖式法則。這是為滿足主題的需要而選擇的圖本格式,畫中常有細節和個別物象的嵌入,好像擾亂的地層,截開了讓人看。不同時空下的生物體同時現於眼前,各自講述自己的故事,文本組織可以毫無邏輯,但話語主題卻又是同一個。與此相匹配,畫中的個體物象可以超級寫實,而整體環境則盡是虛幻。如此形成的奇異感,彷彿行走在夢中,個體物態的聲音清晰而響亮,看過一定記憶深刻。

取法之三,符號隱喻。畫家借此宣示主旨,表明心跡,是畫眼所在。近期的作品,常見佛或菩薩浮空示現,法眼所到,山川花草,動物植物皆有動向,因而畫面結構,明暗分佈皆能統屬。用佛像提起畫眼,妙在貼切親近,有中國千年的大眾信仰為基礎,是極東方的符號。如果觀者對佛經略有誦持,也許更容易與畫家互動,瞭解畫家攝入法像的思緒。當初佛陀將慈悲清明的佛國淨土示現於人,其中即有尊重個體生命,眾緣和諧共生的意志,寄望地球也成一方淨土,這是可以從畫面直觀獲得的一層含意。在振明的用意中,或許另有一個話頭,那是直指人心的。按禪宗的理念,我心即佛。尋找淨土,淨土即在人心,人心淨,行為即文明,生態即和諧,環境即清明,這就是即心即佛的道理。作如是觀,生態水墨更有淨化人心,喚醒良知的輔助力。

值得贊許的是,振明的破格仍不失水墨的本相。儘管為了空間層次,為了結構關係,在水墨筆法之外,加入了拓印、積染、背畫等多種肌理手段,隨性的淋漓酣暢受到一定的約束,“寫”的韻致有所減弱,但創獲猶多,如物象的形質表現充分,空間感增強,墨色厚積而有層次,圖式的自體提示變得直接,如此種種,都緊扣著信息時代的脈搏,絲毫不減水墨的文脈氣象。所不同處,傳統水墨著力在筆墨心象上,振明的水墨則用心在生態圖式上。

生態水墨是一個太值得投入的命題,振明出手先做了,用水墨本相表達了一份人文關懷,在東方式的語境下,他所賦予生態圖式的自省力是警世的,是召喚的,是明心見性的。持續在畫外總有一個聲音:人心自在,淨土自在。(2008114   














1997〈候鳥祭之三〉123×123cm-李振明

■■■■■■■■■■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最新► 從學院出走大院子∣李振明創作展🔶11.23_15:00開幕

  從學院出走大院子∣李振明創作展 展期:2024.11.20-12.11 地點: 台北‧大院子藝術空間 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248巷10號 從師大藝術學院院長卸任退休後 日子過得比較悠閒 常漫步在師大與臺大之間的日式建築聚落群裏 在巷弄間...... 感受日本時代昭和町的人文氛圍 那裏有一庭磚墻院落 是原來的日本海軍招待所 整修為 大院子藝術空間 在都會喧囂中 保留著幽靜氣息 依然忙碌的生活 可以抽空來看看我的畫展 從學院出走大院子丨李振明創作展 2024-11.23_15:00開幕 看完畫展 後院佗寂的角落 可以歇歇 …… 2024〈白頭相偕〉103×93cm 李振明 2024〈岩上夏蕨〉84×68cm 李振明 2024〈院落小景〉68×68cm   李振明 2024〈岩下春草〉58×58cm   李振明 2024〈大院子小角落之白頭翁〉58×58cm   李振明 2024〈紅嘴山鵲〉90×60cm   李振明 2024〈院落乍光〉99×68cm   李振明 20242024〈雙覓〉68×68cm   李振明 2024〈雙鷗〉49×90cm   李振明 2024〈礁岩〉120×94cm   李振明 2024〈錢幣草〉58×58cm   李振明 2024〈大院子小角落之野鴿子〉58×58cm   李振明 ………….

試論李振明作品中的美學底蘊及在地關懷 |文/ 曾霆羽

  試論李振明作品中的美學底蘊及在地關懷 曾霆羽 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博士 現任職於山東理工大學美術學院     李振明老師是我學院時期的老師,同時也是我的碩士和博士的導師,因此無論是他的教學或是創作思想對於我都有相當大的啟迪和影響,在此學生致上萬分謝意。同時我也懷著敬意,關於李老師的創作說明幾點感想。       李老師出生於 1955 年,如果從現代美術發展史來看幾個藝術思潮的時間點,在李老師的成長及藝術發展過程中,經歷包括如 1960 年代發軔的現代水墨、 1970 年代出現的鄉土寫實、 1980 年代的後現代多元紛呈、及延綿至今尚難明確定義的當代藝術。細究李老師的創作理念及水墨繪畫,作品中顯而易見其對時代流轉下美學課題的精準拿捏,將具有時代意義之眾相,在有法有度的反芻後,適時適地的聚結成畫,因此關於李老師的作品,我想從四個面向來談,一、膠點撞墨的現代性。二、文本挪用( textual appropriation )的後現代性。三、連圈走筆的古典性。四、生態關懷的在地性。   一、 膠點撞墨的現代性 : 創作簡言之就是透過客觀物質將主觀情思具像化。這個具像化過程則仰賴媒介方法,媒介和方法指的是藝術創作中的物質材料及建構物質材料的邏輯,在水墨繪畫的範疇中,指涉的大抵是筆、墨、紙、硯所運動複合出的平面痕跡,在水墨繪畫的古典語境中,這種平面痕跡在歷時悠久累積下,被歸納總結為「筆墨」為尚的美學系統。時至 1960 年代,台灣的現代水墨開始發展,現代主義的思維簡言之就是讓繪畫離開「模擬」,進入繪畫彰顯的即是繪畫本身,對於大抵在「模擬自然」的前提下體現「筆墨美學」的古典水墨而言,現代水墨是對古典水墨的一種出格動作,在此邏輯下發展出以展現水墨媒材自身的抽象美學,也由此展開劉國松老師所言 : 「 畫家與科學家沒什麼兩樣,畫家也要像科學家一樣,在畫室裡不停地實驗創造。 」這種對媒介方法的「理性」和「思辨」正是現代主義中的核心價值,因此如何實驗探索媒材,並從中建構個人風格是現代水墨發展中相當重要的發展邏輯。     從現代水墨發展的語境中閱讀李老師的作品,顯而易見的可以看到他對於非筆墨的探索用力之深。閱讀其作品,貫穿整體的視覺樣態的一種質地,有時如 19...

大聲喝出革筆的命:歸零高—劉國松現代水墨符號系統的解構再創 李振明

大聲喝出革筆的命:歸零高— 劉國松現代水墨符號系統的解構再創 李振明 (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韓國東國大學美術系客座教授) 本文發表於: 李振明,〈大聲喝出革筆的命:歸零高—劉國松現代水墨符號系統的解構再創〉,《劉國松現代水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輯》,山東博物館, 2013/4/26 。 摘                 要 劉國松先後在港台提出「革筆的命」、「革中鋒的命」,對歷來水墨傳統主流文人繪畫一系,一向被視為變革最後底線的書法性筆墨的直接挑戰,莫非是期待激盪出水墨的現代化,而當年所倡導的「現代水墨」一詞,似乎也已成為有所特定指涉的水墨時潮,只是其標舉象徵的意義似乎一直影響到後來。 要將中國的繪畫從摹仿的停滯起死回生,迅速有效的矯枉有時必難免要過正,雖然劉國松也嘗試給予傳統文人畫所標榜的「筆墨」以嶄新的詮釋:「筆就是點和線;墨就是色和面;皴就是肌理。」或許在那個年代,新的詮釋效應之不可得,唯得另立論以爭,先破後立革了命歸零再拉高,生命將會為自己找出口,如果我們能夠相信東方畫種的水墨仍具生命力的話。 劉國松提倡現代水墨,從初始被懷疑批判,不悔的鬥士始終不改初衷,堅持以往,最後歷史的見證,給予不變的思想信仰高度的肯定。不只在台灣 2008 年獲頒國家文藝獎, 2011 年大陸中國文化部、中國藝術研究院等有關方面更授予劉國松第一屆中華藝文獎終身成就獎。 藝術必植根於生養的土地,劉國松祖籍山東,成長於台灣,一生為藝術闖蕩,奔波世界各地,與他的先行者嚮往藝術之都巴黎,步向戰後藝術主場紐約,移居生活創作,藉以進入世界藝術潮流的作法不同,奔波之餘的他始終居處於華人土地中港台之間。 劉國松嘗謂現代水墨就是台灣展現海島文化的特色,吸收融合各種文化,在這片土地上創造出來的本土繪畫。「現代水墨」風潮,從台灣而香港而大陸,另稱「實驗水墨」的反思創新作風,透過試探開拓,在這半世紀以來,帶著實驗性、強調現代化的創新水墨,雖未必是華人水墨發展的主流,卻確實是活躍於這段時期,非常有別於既有傳統文人畫脈絡的一新繪畫體系。 在看似顛覆的作法中,「革命」只是做為反叛傳...